-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22 卷第 2 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Vol . 22 ,No . 2
2007 年 4 月 J ournal of Chinese Hi storical Geo grap hy Ap r . ,2007
晚清徽州社会救济体系初探
———以光绪三十四年水灾为例
1 2
吴媛媛 何建木
( 1.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 上海 , 200433 ; 2 . 中共上海市南汇区委政策研究室 , 上海 , 20 1300)
( )
[提 要] 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年 夏 , 地处皖南的徽州地区山洪暴发 , 徽州地方社会及流寓各地的徽籍人士就
此次水灾及时展开了救助 。本文以灾后救助所形成的征信录为主要资料 , 结合文集 、徽州文书和地方志等有关史料 ,
对此次灾害及其救助情形进行了探讨 。文章首先结合受灾村庄的地理微环境 , 以赈灾款额为代资料揭示出灾情的空间
分布 , 接着探讨了在晚清义赈兴起的大背景下 , 此次水灾的赈济过程和各赈灾机构的实际作用 , 并关注了赈灾款项与
赈济物资的来源与比例 , 以期揭示在财政匮乏、政局动荡的晚清社会 , 随着邮政 、报纸等新事物的发展 , 偏处一隅的
徽州地区是如何应对这样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灾的。
[ 关键词] 徽州 水灾 义赈 公济善局
[ 中图分类号] K90 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15205 (2007)
[ 收稿 日期]
( )
[作者简介] 吴媛媛 , 女 , 1978 — , 安徽人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04 级博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历史社
会地理 、徽学的学习和研究 。
徽州地处皖南山区 , 长期以来是一个相对独
立和封闭的民俗单元 。清末 , 外来新事物和新理
念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社会 , 僻处一隅的徽州当
地也注入了一些新的社会元素 , 地方社会事务较
之晚清以前呈现较大变化 , 救济体系的嬗变即为
① (
李文海 、夏明方主编 : 《中国荒政全书》 北京古
其中之一 。本文拟 以光绪三十 四年 ( 1908 年)
)
籍出版社 第四辑第四卷收有此份资料 。此处所用为上
发生在徽州地区的水灾及其灾后赈济为例 , 从区 海图书馆藏版本 。
②
域社会史的角度对这一偏灾的灾后救助作一区域 刘汝骥 , “直隶静海”人 , 即今天津市静海县 , 据
(
性观照 , 以窥探晚清徽州社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