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年第35卷第5期 云 南 中 医 中药 杂 志
中医体质与情志病辨析
夏 丽
(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关键词:体质;情志;情志病
中图分类号 :R2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7—2349(2014)05—0023—04
体质是对个体身心特性的概括,是由先天禀赋和 气,以生喜、怒、悲(思)、忧、恐”。体质 由脏腑功能状
后天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形态结构、 态所决定和影响,情志的产生同样与脏腑功能及其产
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特 生的气血津液盛衰密切相关,肝 “在志为怒”,心 “在
性。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机体对 志为喜”,脾 “在志为思”,肺 “在志为忧”,肾 “在志为
外界刺激产生的情绪反应。体质与情志是人体表现于 恐”,阐释了情志与人体生理的关系,反映了精神心理
外的不可分割的两大特征,体质与情志都是在先天禀 活动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生命活动,五脏机能
赋的基础上,在后天各种因素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变 正常,气血充盛,则为情志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生理
化的。体质是情志产生的基础,因此,两者有着密不可 基础。 《内经》中按人的阴阳多少、生理和心理等不
分的必然联系和一致性,只是情志突出体现体质的心 同对体质进行了分类。如 《灵枢 ·通天》将人的体质
理活动方面个性特征、情感、意志等。情志病指发病与 分为 “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
情志有关或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情志病往往都在 平和之人”五种类型。其中太阴之人,贪而不仁,表面
特定的体质背景基础上发生,心理素质则正是情志致 谦卑,内心险恶,好得恶失,喜怒不形于色,不识时务;
病发生的直接内在根据。综合研究体质与情志病的形 太阳之人,得意 自足,言过其实,好高鹜远,不顾是非,
成变化,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对情志病的预防与治 意气用事,自以为是,虽事败而常无悔;阴阳平和之人
疗。现就体质与情志病的关系作一探讨。 安静 自处,无所畏惧 ,不追求过分喜乐,遇事从容,情
1 情志的产生背景 绪平稳,很少因情绪失调而引起疾病,这种分类从心
情志是以人的五脏为主体、体质因素作为背景产 理、性情、情绪等描述了体质不同情志倾向也各有不
生的。 《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有:“人有五脏化五 同。另外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将人的体质按五行
[2]郭奕斌,吕英,蔡浩武,等.广东肾虚型哮喘病ACE基因的遗传多 2002,10(2):101—104.
态性[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8):20—22. [6]陈晓峰,许少锋 .肾虚患者的细胞因子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
[3]成玉斌,罗仁,薛耀明,等.肾虚型DN与ACE基因多态性相关研 报 ,2000,10(2):12—13.
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5):29—30. [7]沈 自尹 .中西医结合肾本质研究回顾[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钟南山.支气管哮喘一基础与临床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32(3):304—306.
2006:358—367. [8]张长青,管茶香 .性激素对肺泡巨噬细胞溶菌酶分泌的影响[J].
[5]宋淑霞,吕占军,侯洁,等 .益气补肾方药对肾虚小 鼠细胞因子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2,18(2):176—178.
IL—I、IL~2及 IL一12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