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北京版必修一)学案:3.9《洛阳牡丹记》.docVIP

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北京版必修一)学案:3.9《洛阳牡丹记》.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完美WORD文档DOC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值得下载!

《洛阳牡丹记》练习 一、积累·整合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鬻文(yù) 绯红(fēi) 记载(zài) 惆怅(chàng) B.幄幕(wò) 罕见(hǎn) 数缗(mín) 旌旗(jīng) C.花萼(è) 凭藉(jí) 斧斫(zhuó) 畦塍(chéng) D.花蒂(tì) 立契(qì) 樵夫(qiáo) 痈肿(yō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下列词语 A. 得备众花之一种 备:准备 B. (越之花)不见齿 齿:提及,重视。 C. 寒暑风雨乖与顺 乖:不顺 D. 旌其所异者而志之 旌:表明,显示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宜遍被四方上下,不宜限其中以自私 B. 洛阳牡丹始盛,然未闻有以名著者 C. 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 D. 所进不过姚黄、魏花三数朵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士庶竞为游遨,……至花落乃罢 B. 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 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 丑好虽异,而得分气之偏病则均 C. 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 D. 以菜叶实竹笼子藉覆之 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几年 以蜡封花蒂,乃数日不落 6、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洛阳牡丹记》原文由“花品序”、“花释名”及“风俗记”三部分组成。 B.《洛阳牡丹记》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 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文忠公集》独撰《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新唐书》 二、感受·鉴赏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 洛阳亦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皆不减它出者,而洛阳人不甚惜,谓之果子花,曰某花某花,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 请用原文回答问题,并对选取的原文进行翻译 概括第一段内容 原文: 翻译: 第二段中“其爱重之如此”的“此”指代什么内容。 原文: 翻译: 这两段为了突出洛阳牡丹,使用的最重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一说。 答: 3、课文体现了牡丹无与伦比的魅力和影响力,下面咏牡丹诗中,最能体现出这一点的是 樵氏深山斫锦霞,魏家池馆锁奇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可怜颜色经年别,收取朱阑一片红。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只有两只残。 三、思考·领悟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 )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 )下矣。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③,( )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 )。沿河求之,不亦颠( )?”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而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 ②圮:毁坏

文档评论(0)

wpxuang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