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高二语文同步课件:自读文本《长亭送别》(鲁人版)必修5.ppt

2014年秋高二语文同步课件:自读文本《长亭送别》(鲁人版)必修5.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写离别以及涉及离别场面的文学作品很多,几乎历代都有名篇传世。比如——师生齐举:唐代王维的诗《渭城曲》,宋代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而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长亭送别》则被称为写离情别意的绝唱,是《西厢记》最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段之一。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朗读课文,把握剧情 请几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思考:《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场景?请同学们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情节概括一下。 学生读完后,请同学回答。 明确: 四个场景,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三、欣赏、品评曲词 (一)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把最喜欢的曲词画出来。 (二)欣赏、品评曲词 1.赏读曲词《端正好》 (1) 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同桌可讨论商量。 明确:意象有,蓝天、白云、黄花、西风、北雁、霜林。它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暮秋霜林图:蓝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有一种诗意的迷惘和浓浓的哀愁。 (2)提问:本曲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明确:“染”“醉”二字,写得极有分量。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目中,经霜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索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化而为一。这些意象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在离人眼中,霜林之所以醉,是人的离情使景物沉醉。从“离人泪”可以看出主人公离别前伤感悲凉的心境。体现情的只一个“泪”字,但一个“泪”字就使全曲的景物都闪耀出别离的泪光,它们都成了传情之物,“泪”字为画龙点睛之笔。 (3)这一支曲子是化用谁的诗词? 明确: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4)不过,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吗?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不完全一样。王实甫在这里是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名句。作者以碧云天、黄花、秋风、霜林点染出如画的暮秋景象,而写霜林之红则曰“醉”曰“染”,从而为眼前景注入了人物的心中情,使景与情浑然统一在短短二十五字的曲子里。 (5)有人曾这样写莺莺当时的离情别绪:“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同学们比较一下,说说这两种写法有什么异同?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①“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也是写秋景,写离情,却另辟一个新的意境。作者抓住“满川红叶”的特点,说“满川红叶”是“离人眼中血”,说明离别的极度痛苦。我觉得“泪”与“霜林”不如“红”与“血”来得具体可感。 ②这两句也是情景交融的,但比较直白,不够美,大概是文学的味道不够浓吧!而课文中的唱词熟练地运用了为人们传诵的诗句,传达出莺莺深沉的心情和优雅的风格,说明莺莺和张生一样是有相当文学修养的青年,也更切合莺莺相国小姐的身份。 ③莺莺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她的唱词应该是典雅蕴藉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莺莺在长亭路上看到满树都是经霜的红叶,引起她的遐想,是谁把林叶染红的呢?那该是离人的血泪,但字面上不点明“红”,却用“醉”把“红”藏了起来;泪红得像血,但字面上不点明“血”,却用“泪”把“血”藏了起来。文词的含蓄,正是莺莺含蓄性格的写照。 总结:王实甫在这里是把诗和剧挽起手来,亦诗亦剧,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可见一个好的词语,一种好的意境或一种好的表现方法,高明的艺术家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获得借鉴,按自己的需要加以创新,这样的例子课文中有很多。 2.赏读曲词[收尾] “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写离愁之重,小小车儿载不动。这个意思也不是王实甫创造的。回忆一下,哪里看到过? 学生回答。 明确:李清照的《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因王实甫是写莺莺的离愁别恨,因此易舟为车。但离愁之重,却是一样的。离愁沉重地压在她的心头,用“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作比,形象具体,意在言外。 3.赏析[一煞] (1)学生齐读,感知其意境。 (2)教师赏析: 这支曲子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效外黄昏的画面。“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写莺莺怅然痴立,目送张生转山坡,出疏林,在烟霭残照里扬鞭远去,最后视线所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