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推拿法治疗小儿疝气临床规范化研究1.docVIP

“刘氏”推拿法治疗小儿疝气临床规范化研究1.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氏”推拿法治疗小儿疝气临床规范化研究 湖南省永顺县中医院 416700 肖一宾 何万华 摘要 目的:进一步验证“刘氏”推拿手法对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总结归纳和规范“刘氏”推拿手法治疗小儿疝气的临证经验和关键特色技术,以形成完整系统的规范化诊疗方案,促进推广其临床应用。 关键词  “刘氏”推拿法 小儿疝气 临床作用疗效规范化 腹股沟斜疝是指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俗称疝气[1],其基本临床表现是腹股沟区有一突出的肿块,病人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肿块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直立或腹压增加时,则可见疝块向外向内下鼓出。内容物为肠袢、小肠或大网膜等。笔者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恩师刘开运教授的小儿推拿法,再加本上课题组独创的几个穴位和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疝气,收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自两院门诊,共计180例。小儿推拿治疗组(简称治疗组)90例,其中男84例,女6例,年龄1个月~3岁,右侧54例,左侧36例,病程12天~14个月,治疗前症状积分为4.79±0.60,中气下陷,属虚证(简称中气下陷)36例,肝脾不调,属虚实挟杂证(简称肝脾不调)45例,大肠热结,属实证(简称大肠热结)9例;疝气治疗带治疗组(简称对照组)90例,其中男84例,女6例,年龄1个月~3岁,右侧57例,左侧33例,中气下陷39例;肝脾不调42例,大肠热结9例,病程15天~13个月,治疗前症状积分4.77±0.83。经统计学处理两 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治疗前症状总积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说明两组患者间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2.1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七版《外科学》[2]诊断标准制定:①腹股沟区可 见肿块,从腹股沟管外环脱出,可达阴囊或大阴唇内;②0~3岁小儿;③肿块质软,腹压增加时有膨胀感,压迫内环可阻止肿块脱出。 1.2.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六版《中医诊断学》[3]证候诊断标准制定: ①中气下陷证:疝气伴气短乏力,神疲倦怠,声低懒言,食少便溏,发育迟缓,面白少华,舌质苔白,指纹淡红。 ②肝脾不调证:疝气伴烦躁易哭,性情急暴,纳呆少食,大便稀溏,山根青兰,甚或青筋暴露,舌淡红,苔白或薄黄,指纹红。 ③大肠热结证:疝气伴大便燥结,排便困难,数日一行,非力争不下,腹胀,腹满,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燥,指纹紫滞。 1.3 排出标准:① 疝气发生嵌顿者;② 伴有其他严重的疾患者。③ 不能配合和愿意参加本试验研究的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观察指标及方法 为了较客观地评价治疗效果,将疝环缺损、疝肿软硬的不同情况,给予相应分级与评分指数。疝环缺损、疝肿软硬两项分别记分,满分为6分。疝环缺损指数:直径≤0.3cm(约患儿的一指尖)1分,直径0.4~0.6cm(约为患儿的二指尖)2分,直径≤0.6cm(大于二指)3分;疝肿软硬指数:软(如液体样)1分,较软(如按口唇)2分,硬(如按鼻尖)3分。 2.1.2 治疗方法 ⑴ 治疗组:采用“刘氏”小儿推拿手法辨证分型治疗,一日一次。具体操作如下: 中气下陷证:常例(包括开天门、推坎宫、推太阳、按总筋、分阴阳)。补脾经400次,清肝经200次,补肺经30次,补肾经300次,揉中脘(补中法)100次,揉按百会60次,揉神厥100次,揉急脉(患侧)60次,拿肚角10次,捏脊5遍,揉按脾俞100次,按肩井3次。 肝脾不调证: 常例,补脾经400次,清肝经400次,补肺经300次,补心经100次,补肾经300次,揉中脘(补中法)100次,揉按百会60次,揉神厥100次,揉急脉(患侧)60次,拿肚角10次,捏脊5遍,揉按脾俞100次,盐擦肝俞50次,按肩井3次。 大肠热结证:常例,清脾经400次,清肝经300次,清肺经500次,清心经200次,补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推六腑90次,推中脘(用消导法)、揉脐100次,摩腹100次,揉急脉(患侧)60次,揉龟尾80次,推下七节骨60次,揉擦肺俞80次,盐按大肠俞50次,按肩井3次。加服蜂蜜30~100克,一日三次。 在采用“刘氏”小儿推拿手法辨证分型治疗的基础上均配合我们独创的揉急脉,拿肚角之法。“急脉穴位于耻骨联合下旁开2.5寸处,具有疏肝理气,止痛之功效,主治,少腹痛、疝气,阴挺之疾。”[4]该穴正处于腹股沟管深环处,揉之可使内环闭合,疝气消失。肚角位于脐两旁大筋,《推拿仙术》曰:“肚角穴,止泄止肚痛,往上推止泄,往下推泄。”故选中用于各型疝气患儿使用。 ⑵ 对照组:疝气治疗带(北京市仁济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京药监械(准)字2009第

文档评论(0)

wq6403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