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永兴红岩盆地的丹霞地貌及其发育条件分析.docVIP

茶陵—永兴红岩盆地的丹霞地貌及其发育条件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茶陵—永兴红岩盆地的丹霞地貌及其发育条件分析.doc

茶陵—永兴红岩盆地的丹霞地貌 及其发育条件分析 王光明 (湖南师范大学资环系 长沙 410006) 提 要 本文叙述了茶陵—永兴红岩盆地内主要的丹霞地貌类型,分析了丹霞地貌发育的 地质条件及外力影响因素。 关键词 茶陵—永兴红岩盆地 丹霞地貌 地质条件 1 湖南茶陵—永兴红岩盆地 茶陵—永兴红岩盆地是一个断拗型构造盆地,南起郴州市苏仙区和郴县许家洞一线,总体呈NE20°-25°方向延伸,经永兴、安仁、往北止于茶陵高陇、古城一带,长约150km,宽10km~20km,面积2230km2。盆地内广泛分布着白垩系上统戴家坪组(K2d)和下第三系古新统东塘组(E1)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层,二者厚度之和近3000m。此外,在盆地南端的两侧有白垩系下统东井组和神皇山组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层出露,厚约800余米①。 1.1 茶陵—永兴红岩盆地内的地层 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广,厚度最大的地层是白垩系上统(K2)。白垩系下统(K1)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南端,其它各地偶见。下第三系古新统(E1)的出露面积亦较广,在茶陵、安仁两县接界处一带连片分布,永兴柏林市有小片出露,盆地内的地形自下而上为: 1.1.1 白垩系下统(K1) 东井组,厚104m,底部为灰色砾岩,下部为浅灰色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粉砂质泥灰岩;上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泥灰岩。 神皇山组,厚774.5m,下部为紫红色细—中粒含砾灰质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粉砂质泥岩;中、上部为紫红色细粒含灰质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含纤维状石膏。 1.1.2 白垩系上统(K2) 戴家坪组,厚2880m,底部为长石石英砂岩;下段为棕红色块状砾岩;中段为紫红色砂岩类砂砾岩、含砾砂岩;上段为紫红色砂岩夹钙泥质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中见纤维状石膏多层。 本组砾岩中的砾石成分复杂,有石英、燧石、砂岩、石英砂岩、石灰岩、花岗岩等,分选差或较差,砾石直径大者可达40cm左右,小者直径不足1cm,一般2cm-10cm。 1.1.3 下第三系古新统(E1) 东塘组,厚142m,下部为灰紫、紫红、砖红色的豹斑(白色斑块)状厚层含钙质粗砂岩或细砾岩,夹灰绿、灰褐色含砾粗砂岩;中部为褐红、浅棕红色粉砂质泥岩;上部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砂岩、含石膏。 ①地质资料依据:湖南省地质局区测队,1:200,000攸县幅、永兴幅矿产图,1970。 1.2 茶陵—永兴红岩盆地的构造 1.2.1 节理 白垩系红色岩层中广泛发育有四个方向近于直立的节理,即270°、360°;351°、45°。实为两组共轭节理。 1.2.2 断裂 茶陵—永兴红岩盆地的西缘是规模较大的茶陵—郴县断裂带,该断裂带由数条次级断裂组成,往南经骑田岭、临武进入广东,断续长200余km,总体走向为NNE15°~25°,倾向NW,倾角60°~80°。这条断裂带在加里东运动后就已出现,它控制了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地层的沉积,是一条多期活动的区域性大断裂。 盆地的东缘是规模较大的三都断裂带,同样由数条次级断裂带组成,总体呈NNE 20°方向延伸,经东坡、鲤鱼江、三都,直到盆地的东缘,断续长100余Km。单个断裂长一般只有20km~65km,它们相互平行排列,切割了震旦系、上古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该断裂带的北段多倾向NW,南段多倾向SE,倾角60°~70°。 1.2.3 褶皱 盆地内中、新生代地层的褶皱不发育,白垩系地层为单斜构造,地层倾向310°,倾角5°—15°,一般10°;下第三系古新统发生了褶皱,形成了一个宽缓的向斜,向斜的两翼均向盆地中间倾斜,倾角平缓,一般10°。 2 茶陵—永兴红层盆地的丹霞地貌 盆地内红色岩层出露的标高多在240m—350m左右,流水的切割深度一般为20m—50m。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丹霞地貌。 2.1 丹霞单面山岭脊 在永兴鲤鱼塘及其以南一带,由白垩系的红色碎屑岩所形成的岭脊,均为单面山,顺岩层倾向的坡度一般在10°左右,倾向NW310°;而逆倾向坡的坡度常在50°—60°以上,甚至常见沿垂直节理发育的赤壁陡崖,有时四周都见有高度不等的陡崖。这些丹霞单面山岭脊常为三角形或球面三角形,呈层状,多层次展布;脊部又多出现齿状分割。岭脊走向北东。 2.2 丘陵丹崖 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的山丘,相对高度多在40m—60m,红岩中垂直节理发育,流水沿节理对岩层进行侵蚀、溶蚀,再加上重力作用,岩层发生崩塌,形成了丘陵丹崖。 2.3 河谷及沟谷丹崖 由于地壳抬升,侵蚀基准面下降,山地的河流、溪涧常沿岩层中的节理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