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媒介时代人际互动的形态变迁
陈晓婧
来源:《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4期第14~19页
【内容提要】 新媒介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传统人际互动形态的变革。借助新媒介平台实现的互动范围跨越时空界限,互动过程同步共时,互动体验综合感官,互动对象向公众延展,互动领域公私界限模糊,人际互动内容呈现出外显化、浅表化和公共化的趋势。因此,新媒介时代是传统与新型人际互动形态共存的时代,人们在关注其日益显著的社会影响的同时,还将重新认知和延展人际互动的涵义。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has brought new forms of social interaction. With the help of new media, the interaction has reached across time and space boundaries, the process has been synchronized, the experience has been multiple and sensory, the interactive objects has extended to the public, the interaction scope has a blurred distinctio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areas, and the interaction exhibits a tendency of being evident, shallow and common. As a result, the new media era is of coexistence of traditional and new social interaction forms. While people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social impact, they need to re-understand and extend 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 interaction.
【关 键 词】新媒介/人际互动/变迁new media/social interaction/change
【英文标题】An Analysis of New Forms of Social Interaction in New Media Era
【作者简介】陈晓婧,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云南 昆明 650091)。
中图分类号:C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420(2012)04-0014-06
“新媒介”一般指称“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它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首次使用[1]。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和应用软件不断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媒介”被不断赋予新的涵义。继报纸、杂志、广播、固定电话、电视之后,以网络和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媒介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现代人进行社会交往,获取、传播信息和娱乐的重要媒介。
新媒介的出现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了众多的可能性。德国社会哲学家齐墨利提出,在讨论当代社会性质的时候,人们不得不考虑科学技术的重要意义,因为当代科学技术的功能、作用与意义,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当代社会的性质和结构[2]57。而这种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社会性质和结构的变革往往是通过个体成员日常生活、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的转变逐渐展开的。因此,关注新媒介的发展对社会成员间互动的潜在影响,对把握社会结构变迁的动向,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互构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新媒介中人际互动的形式变革
在关于“社会何以可能”的讨论中,社会学各理论流派纷纷从自身角度给出了解释。在齐美尔看来,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是人与人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因为社会是由通过互动而结合在一起的个体所组成,社会的存在也就表现在这些互动的关系上。研究者可以对互动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区分,并注重对互动形式的研究,毕竟“通过这种形式或模式,或者在其形塑之下,行动的内容获得了社会现实的地位”[3]24。如此一来,当人们借以互动的工具或是互动所处的外部环境因技术进步出现变化时,互动的形式也将随之革新,进而形塑“行动的内容”。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较2011年底网民增加了2450万,普及率提升了1.6个百分点。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较2011年增加了约3270万人,占网民总体的比例也随之增至72.2%[4]。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网络和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媒介已侵入人们的日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19-2020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青岛版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试数学试卷(word版含答案).pdf VIP
- 200句搞定高考词汇.pdf VIP
-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质量验收规范.pdf VIP
- HITACHI日立空气净化器EP-A5000.doc VIP
- 16J604 塑料门窗(建筑图集).docx VIP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三第十二章《电能能量守恒定律》解答题专题训练 (12)(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年绵阳市中考化学试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
- 药店员工培训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2025年ACP云计算考试题库.pdf
- 2025年及未来5年高级铝制品项目市场数据调查、监测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