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章编号:1008-181X(2000)-04-0333-04
土壤矿物固定态铵研究进展
朱维琴,章永松,林咸永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9)
摘要:主要从土壤中粘土矿物组成、有机物质、土壤水分、Fe的氧化还原、钾素状况及土壤粘粒的不同层面电荷、净表面电荷、表面电荷均匀性等方面就土壤中固定态铵的固定机制及其对作物的有效性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近年来土壤中固定态铵的测定方法作一评述。
关键词:固定态铵;固定机制;生物有效性;测定方法
中图分类号:S158.3 文献标识码:A
Advances in the Studies of Mineral Nonexchangeable-ammonium in Soils
ZHU Wei-qing, ZHANG Yong-song, LIN Xian-yong
(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s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 )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ome aspects affecting ammonium fixation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nonexchangeable-ammonium to plants, involving clay mineral composition, organic matter, soil water content, the redox of iron, the status of potassium in soils and the homogeneity of different interlayer surface charge and so on, are reviewed. Moreover, the methods of determining nonexchangeable-ammonium in soils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nonexchangeable-ammonium; mechanism of ammonium fixation; bio-availability; methods of determination
自从Rodrigues 1954年首次报道土壤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固定态铵以来,土壤固定态铵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0~60年代,研究内容主要有:固定态铵的测定方法,土壤固定态铵的数量、分布,土壤固定态铵的影响因子。第二阶段主要是从80年代初至今,主要研究内容是判断固定铵的生物有效性大小。9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研究已经涉及到钾、钠、钙、镁等阳离子以及硝化作用对土壤固定、释放的竞争及物理化学的调节机理等方面。本文主要就土壤中固定态铵含量、固定态铵的固定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固定态铵的生物有效性以及固定态铵的测定方法等研究作以下综述。
1 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固定机制及其影响因子
1.1 含量
关于土壤固定态铵含量的报道众多。澳大利亚由千枚岩发育的土壤表土含固定态铵220~420 mg/kg,弗吉尼亚州土壤中A层和B层的固定态铵含量每公顷达 600~3000 kg[5];我国土壤固定态铵含量变动在35~573 mg/kg,平均为198 mg/kg,约占土壤全氮的17.6%。由此可见,土壤固定态铵相当于土壤中一个容量很大的贮氮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1.2 固定机制及其影响因子
土壤对NH4+的固定机制与对K+ 的固定机制相似,即NH4+首先要通过扩散过程进入2∶1型粘土矿物层间,由于NH4+水化能较小易于脱去水化膜而进入四面体上由氧离子所组成的六角形孔穴,受静电引力作用,矿物层间间距从1.4 nm(膨胀状态)向1.0 nm 发生收缩,使进入层间的NH4+被吸附得更紧,而不易被其他离子代换出来,这样也就发生了所谓的“专性吸附固定”。影响土壤对铵态氮固定的因素主要如下。
1.2.1 矿物组成 不同土壤由于其矿物组成和粘粒含量不同,对铵态氮的固定能力存在差异,蛭石、云母、伊利石及某些蒙皂石类粘土矿物具有较强固铵能力。现有研究表明,固定铵量主要与蛭石含量有关[16],对NH4+的固定能力是蛭石伊利石蒙脱石,这主要与不同矿物内部发生同晶替代位置不同有关,蛭石在四面体上的同晶替代可高达80%~90%,伊利石约为60%,而蒙脱石仅为10%~20%[13]。由于四面体上产生的负电荷与NH4+之间的距离小,所以产生于四面体的电荷越多,则库仑引力就越大,该粘土矿物对NH4+的固定能力越强。
1.2.2 有机物质的影响 一般认为,施入大量有机物质时,由于有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