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和去除机理的研究.pdf

预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特性和去除机理的研究.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摘要 摘要 本论文首次对上海市两犬水源经预氯化后的消毒副产物三氯甲烷和卤乙酸 的生成特性及其在城市供水管网中的迁移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从有机 物不同分子量和亲、疏水特性等角度对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在 此基础上,首次采用UV一也O。和Uv—H20r_O。高级氧化联用技术及铁刨花还原技术对 预氯化后生成的卤乙酸去除效果和机理进行了研究,这一研究工作将为降低饮用 水中消毒副产物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采用酸化甲醇作为衍生化试剂,建立卤乙酸分析方法,该方法准确可靠,加 标回收率符合美国水与废水标准检测方法6223的规定。研究发现黄浦江原水中 有机物的卤乙酸生成潜能种类主要为三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二溴乙酸,有机物分 子量3x103Da区间的卤乙酸生成潜能晟大,具体以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生成潜 能为主,出厂水中则以有机物分子量1×103Da区间的卤乙酸生成潜能占主要部 分;长汀原水中有机物的卤乙酸生成潜能种类主要为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各区 间卤己酸生成潜能分布较为均匀,出厂水中则以有机物分子量3×1030a区闻的 卤乙酸生成潜能为主。不同水质具有不同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区间的卤乙酸生成潜 能。 对黄浦江原水中亲水性、强疏水性和弱疏水性有机物的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 研究发现,强、弱疏水性有机物氯化后主要生成三氯甲烷,其次为二氯一溴甲烷: 亲水性有机物氯化后主要生成二氯一溴甲烷,其后依次为三氯甲烷、一氯二溴甲 烷和三溴甲烷:卤乙酸主要由强疏水性有机物生成,其次为亲水性有机物和弱疏 水性有机物。 黄浦江原水经预氯化和常规处理后,出厂水中二氯乙酸浓度6—9月上升, 其它月份下降,最高和最低浓度分别为13.87和4.2899/L,三氯乙酸浓度随季 节变化不及二氯乙酸明显,浓度偏高出现在7—9月,最高和最低浓度分别为8.95 常规处理后,出厂水中二氯乙酸春、夏两季偏高,秋、冬两季偏低,最高达 最低4.5499/L,总卤乙酸浓度最高达38¨g/L,最低IOPg/L。 随着管网从水厂向末梢的延伸,AOC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黄浦江原水的 饮用水的管网水中,AOC与卤乙酸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而与三卤甲烷相关性较 差。长江原水的饮用水的管网水中,AOC与卤乙酸和三卤甲烷的相关性均低于黄 浦江管网水。 黄浦江原水经化合氯预氯化和消毒所形成的DBPs在管网中变化幅度较小, 摘要 卤乙酸为i一5Ug/L,三卤甲烷为卜6pg/L。长江原水经自由氯预氯化和消毒所形 成的DBPs在管网中的变化幅度较大,卤乙酸在管网中的变化幅度为i一12肛g/L, 三卤甲烷在管网中变化幅度为l一5“g/L:随着主干管网从水厂向末梢的延伸, 三卤甲烷呈上升趋势,在末端浓度达到最大,而卤乙酸星下降趋势,在末端浓度 达到最低。 uv—H=!O:联用工艺对二氯乙酸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紫外光强为 上,且去除机理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并分别对紫外光强、双氧水投加量、 pH值、有机物本底值和二氯乙酸初始浓度对Uv—H:0:联用工艺去除二氯乙酸效果 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Matlab软件对uV一也0:联用工艺去除二氯乙酸建立 动态模型。UV-0。一H。0。联用工艺对二氯乙酸去除效果较好,当臭氧累计投加量为 65%,且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铁刨花能够有效去除三氯乙酸。铁刨花投加量309/L,反应160min后,去 完全去除,具有伪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且反应后生成致癌风险更低的二氯乙酸。 关键词: 消毒副产物卤乙酸三卤甲烷生成潜能输配水高级氧化铁还原 lI Abstract ABSTRACT Inthis wasfirststudied thatthe paper,it systematically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ofdisinfection andhaloacetic

文档评论(0)

nnh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