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水清:论新中国城乡二元社会制度的形成P020071123399356252780.pdfVIP

汤水清:论新中国城乡二元社会制度的形成P020071123399356252780.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汤水清:论新中国城乡二元社会制度的形成P020071123399356252780.pdf

论新中国城乡二元社会制度的形成 ——从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视角 汤水清 内容提要:20 世纪50 年代以保障工业化建设和城市粮食供应为出发点的粮食计划供应 制度的建立,对新中国城乡二元社会制度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通过国家在粮食上 的垄断经营切断了城乡之间的主要市场联系;它以动员农民回乡为重要手段,并限制农村人 口向城市流动,第一次从制度上确立了城乡之间的身份差别;它把有无城市正式户籍作为标 准,对城乡居民实行差别供应,将绝大多数农村人口排除在计划供应之外,同时又促进了严 格的户籍管理制度的产生。这一切,导致了城乡二元社会制度化的分离,对于当代中国社会 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粮食 计划供应 城乡 二元社会制度 城乡二元社会制度的存在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和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制 约因素。对于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段时间以来一 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众多专家学者尤其是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然而,如果 不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制度的形成作一历史的考察,则难以从根本上来讨论和解决这一问 题。这是因为,虽然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的差距自近代以来就已存在,但二元社会制度的形成 却与西方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乡二元化现象不同,它不是一种现代化过程中自然 形成的经济社会现象,而是一系列行政举措造成的,是国家权力运作的结果。其中,针对城 镇居民的粮食计划供应制度的建立,对城乡二元社会制度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基于此, 本文试图从粮食计划供应制度这个角度来对我国城乡二元社会制度的形成作一历史的考察, 以期为破解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953 年开始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是由计划收购、计划供应、市场管理和中央统 一管理四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的。它的推行,使国家在当时粮食产不应需、供不应求的状 况下,保证了粮价乃至物价的平稳,保证了居民低水平的粮食消费,保证了国家工业化的发 展。①但另一方面,统购统销制度,尤其是通过建立将农业人口排除在外的、严格的城市粮 食计划供应制度,将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城乡差距扩大了,并由此开始逐步把城乡分割的二元 社会结构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从而对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国家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切断了城乡之间的市场联系 粮食市场是联系城市与农村的重要纽带,虽然这一纽带受到产需与供求关系的影响相当 脆弱,但市场的自动修复功能使之能保证城乡联系始终存在。而粮食的统购统销一方面对农 村生产的粮食实行统一收购,另一方面通过取缔私营粮食商业、改造私营粮食零售店、对城 市居民与工商业用粮进行严格的计划管理,也即对城市的粮食消费实行计划供应,割断了城 市与农村的这一联系。 粮食的统购统销政策是在 1953 年夏秋国家发生粮食收购危机的情况下紧急出台的。在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1950—1952 年,我国的粮食产量和国家掌握的商品粮数量都在逐年增 加。1952 年粮食产量达到3278 亿斤,超过历史最高年1936 年3000 亿斤的9.3%;国家掌 握的商品粮在1951—1952 年度比上一年度绝对数增加了20%以上,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也 从 18.7%增至20.4%。②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展开,对粮食需 求的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需矛盾与供求矛盾凸现出来。1952 年下半年开始,粮食形势就在 发生变化,国家购少销多,逆差不断扩大。到1953 年夏秋,粮食的购销矛盾更为尖锐,销 售量在迅速增加,而收购量却不能完成计划。1953 年 9 月份的粮食收购量只完成了计划的 80.11%,10 月份进一步减至72.17%;而同期销售却分别完成了计划的118.47%和120.42 %。③粮食购销矛盾反映在市场上,就是出现了私商到产粮区利用变相提价、拦路收购的方 式争购、抢购粮食甚至到粮食供应点或国营售粮店抢购粮食的现象。在一些洪涝灾区和小城 镇社会秩序不稳定,有的地区有数千人乃至上万人在国家售粮店排成长龙争购粮食。北京、 天津等一些大城市的粮食供应也已严重不足。 产生 1953 年夏季粮食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解放后农民生活得到改善、自身消费粮食 大量增加是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1949 年全国农民的粮食消费量人均为370 斤,1952 年 增加到444 斤,每人平均增加74 斤。1952 年全国农村人口为50319 万人,共增加粮食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iwen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