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父母支持, 友谊质量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 检验一个间接效应模型.doc
文库下载 免费文档下载
HYPERLINK / /
本文档下载自 HYPERLINK / 文库下载网,内容可能不完整,您可以点击以下网址继续阅读或下载:
HYPERLINK /doc/f18e0d76f7ec4afe04a1df80.html /doc/f18e0d76f7ec4afe04a1df80.html
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检验一个间接效应模型
心理学报 2014, Vol. 46, No.2, 238?251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4.00238
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
*
检验一个间接效应模型
田录梅 张文新 陈光辉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济南 250014)
摘 要 以560名5、7、10年级学生为被试, 检验父母支持、友谊质量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是否符合间接效应模型及其模型适用性问题。结构方程建模及群组分析结果发现:(1)总体上, 间接效应模型成立, 父母支持既直接影响孤独感和抑郁, 也通过影响友谊质量进而影响孤独感和抑郁状况; (2)从具体适应问题看, 间接效应模型对于孤独感和抑郁均显著, 但更适用于对孤独感的预测; (3)从发展阶段看, 间接效应模型仅适用于童年晚期和青少年早期, 且更适用于童年晚期; (4)从性别角度看, 间接效应模型对两性均显著, 但更适用于男生。结果提示, 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孤独感和抑郁的影响均符合间接效应模型, 但该模型的适用性可能因具体适应问题、发展阶段和性别而有差异。
关键词 父母支持; 友谊质量; 孤独感; 抑郁; 间接效应模型 分类号 B844
1 问题提出
根据Bronfenbrenner (1979)的生态系统理论, 家庭和同伴是影响个体发展和适应的两个重要微系统, 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亲子关系是家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Bowlby (1969, 1973)著名的依恋理论, 安全依恋或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良好发展和适应的重要基础, 缺乏这个基础, 儿童的发展可能会遭遇风险; 与该理论相一致, 很多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回避或焦虑的儿童表现出更好的情绪调节、稳定性和心理健康(see Al-Yagon, 2011)。青少年对父母的依恋关系与儿童相比虽然有所变化(如对父母的依赖减少), 但研究发现青少年的依恋与各种适应问题(如抑郁、焦虑和行为问题)之间仍有实质性联系(Al-Yagon, 2011; Lee /doc/f18e0d76f7ec4afe04a1df80.html Hankin, 2009; Song, 感知到良好的亲子关系Thompson, Ferrer, 2009)。
或高父母支持的个体有更少的行为问题(张晓, 陈
收稿日期: 2013-03-08
会昌, 张桂芳, 周博芳, 吴巍, 2008; Burk Laursen, 2010)、更低的抑郁 (凌宇, 杨娟, 章晨晨, 蚁金瑶, 姚树桥, 2010; Restifo B?gels, 2009; Sumer, Giannotta, Settanni, Ciairano, 2009; Young, Berenson, Cohen, Garcia, 2005) 和孤独感(张锦涛等, 2011; Al-Yagon, 2008, 2011; Appel, Holtz, Stiglbauer, Batinic, 2012; Mounts, Valentiner, Anderson, Boswell, 2006)、更高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能力(Rubin, Dwyer, Kim, Burgess, 2004)等。
与此同时, 由于青少年期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变化(如与父母冲突增多, 更加依赖同伴等) (Brown Larson, 2009), 同伴关系对个体发展和适应的影响日益增强。同伴关系有群体水平(如同伴群体接纳)和二元水平(如友谊)之分(Rubin, Bukowski, Parker, 2006), 根据Sullivan (1953)的理论, 同伴接纳在儿童期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满足个体的归属感需要、增强其合作能力等, 而在青少年期, 个体需要建立友谊以满足亲密感的需要, 友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1YJC190022)、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J12WH15)、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通讯作者: 张文新, E-mail: zhangwenxin@
2期 田录梅 等: 父母支持、友谊质量对/doc/f1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除颤仪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流程PPT课件.pptx VIP
- (完整版)土建工程师招聘笔试题和答案.pdf VIP
-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pptx VIP
- 2025广西公需科目考试答案(3套,涵盖95_试题)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pdf VIP
- 2025年班组长成本绩效管理能力竞赛考试题库资料500题(含答案).pdf VIP
- 除颤仪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流程PPT课件.pptx VIP
- 六安市霍邱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数学试题【带答案】.docx VIP
- 医防融合的课件.pptx VIP
- 生物大分子中IPTG的含量测定方法.pdf VIP
- 意识形态工作培训.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