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等离子体处理后的材料,在真空下充入单体,在材料表面上接枝 ④等离子体表面接枝 H + P* ? + P M ? 单体: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丙烯氰 8.1.4化学镀 原理和方法: 利用化学还原方法在非金属材料表面沉集金属层 工艺流程: 粗化 活化 化学镀 镀铜: 镀镍: 镀银: 8.1.5其他表面处理方法 1)射线处理 x射线、γ射线、电子束、离子束等 作用:表面石墨化,增加导电性、耐磨性、生物相容性 2)气相沉积 贱射:离子束等轰击金属表面,使金属原子蒸发,然后沉积到材料表面上 物理蒸气沉积(PVD): 加热或贱射使金属原子蒸发,然后沉积到材料表面上 化学蒸气沉积(CVD): 将金属氧化物还原成金属原子,然后沉积到材料表面上 8.2.化学方法改性 8.2.1表面化学反应 1)固液界面反应 成熟技术:含氟化合物表面处理 方法:萘——Na 氨——Na 溶液浸泡 功效: 切断F-C键,形成 处理厚度 1μm 2)表面氧化 处理 聚乙烯、聚丙烯、ABS等 反应速度 3)表面氯化 天然橡胶瓶塞、胶辊等进行表面处理,增加表面硬度,以及与油墨的亲和性 4)表面水解 用热NaOH处理 PET 、PA等,增加材料亲水性 5)表面接枝马来酸酐 常用于聚丙烯、合成橡胶,提高材料的极性 H ? 8.2.2表面接枝 1)光接枝 H + hv ? + M 2)氧化还原接枝 OH + ? M 3)等离子体表面接枝 4)表面活性中心 CuCl/CuCl2 St 8.2.3 偶联剂 钛酸酯偶联剂 硅烷偶联剂 + OH OH 8.3.体相改性 8.3.1共混物表面 1)表面张力影响 只讨论聚合物表面结构的影响 PS /d-PS共混体系 66%/ 33% PS /d-PS成分完全一样 ℃ 0 500 0.33 d-PS 184℃退火 3天 11天 31天 45天 低表面能物质表面富集 PS /PVME共混体系 50%/ 50% 表面组成 PVME 95% PS 5% 表面富集越明显 2)分子量影响 PS /PVME共混体系 50%/ 50% PVME MWps MWps 517~127000 MWpvme 99000 3)成型条件影响 PVC /PMMA共混体系 THF为溶剂 非均相膜 PMMA表面富集 MEK为溶剂 均相膜 PMMA表面微富集 8.3.2嵌段共聚物表面 嵌段共聚物形态 20% 球状 20~40% 圆柱状 40~60% 层状 PS -PDMS嵌段共聚物 1)组分表面张力影响 表面PDMS 体相PDMS 20% 100% 2)组分表面能差的影响 PS -PEO嵌段共聚物 PS 19.6~70% 未形成PS表面覆盖层 乙二醇与乙苯的界面张力为10.6 S=44 – 36 – 10.6 = -2.6 0 3)结晶的影响 特例: PCL/PVC共混物 PCL48wt%时,表面、体相基本相同 * 5)薄膜厚度 6)深度分布 7.3 俄歇光电子能谱 7.2.1 测试原理 1)和激发源无关 2)至少两个能级三个电子参与 h? 原子序数 实验值在 和 之间 测试厚度: 金属 0.5~2nm 氧化物 1~3nm 有机物和聚合物 1~3nm 测试面积: 7~100nm 7.3.2 俄歇电子能谱镨图 7.3.3 俄歇电子能谱功能 ① 表面元素组成的定性、定量分析 ② 表面元素键合状态的定性、定量分析 ③ 表面元素的分布 ④ 表面元素分布图 ⑤ 样品元素深度分布 7.4 红外光镨 衰减全反射,ATR attenuated total reflectance 7.4.1入射临界角 θ φ 入射角 折射角 7.4.2入射深度 2.4.3 应用 ① 本体相与表面相差别很大,如:表面镀层 ② 衬底上的薄膜 ③ 衬底上的单分子层 第八章 材料表面改性 8.1 物理方法改性 8.1.1火焰处理 原理和方法: 用可燃气体的氧化焰瞬时灼烧聚合物表面 一般采用采用1000~2800℃的火焰处理0.01~10s(一般<0.1s) 可燃气体为:天然气、煤气、液化气 应用: 聚烯烃,特别是聚乙烯、聚丙烯 功效: 材料表面引入含氧基团,提高表面张力 影响因素: ①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比例 聚乙烯表面氧含量与空气/天然气比例的关系 聚乙烯表面接触角与空气/天然气比例的关系 ②火焰强度(气体总流量) 聚乙烯表面氧含量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