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 一、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概述 二、我国“三农”仍存在的问题 三、国家的“三农”投入政策 四、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效应和成果 “三农”支出是指财政对农业、农村、农民投入的总和,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是一个综合性项目,其中即含有经常性支出,也含有投资性支出,即具有一般性,也具有我国的特殊性。 近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业是国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农业劳动生产效的提高是工业化的起点和基础,稳定的发展农业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前提。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城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当前的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土地大量被征用。 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率和收益率低下,自身难以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积累,而且由于农村人口增长过快,在城乡之间实行不同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各种社会福利制度,形成劳动力转移的樊篱,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农村的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严重滞后等。 我国的重要国情是农村人口众多,只有发展好农村的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上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2006年党中共又下达中央一号文件和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对“三农”投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在“多予”上下功夫,要求可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图1 2003-2009年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入情况 2009年,全国财政“三农”支出20042.6亿元,占总支出的26.3%,比2008年增加4409.1亿元,增长28.2%。其中,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7253.1亿元,比2008年增加1297.6亿元,增长21.8%,包括中央本级支出709.9亿元,比2008年增加37.5亿元;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用于“三农”的支出6543.2亿元,比2008年增加1260.1亿元。地方财政通过自有财力安排“三农”支出12789.5亿元,加上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中用于“三农”的支出,2009年地方财政共实现“三农”支出19332.7亿元,比2008年增长29.2%。 中央补助地方“三农”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税费改革,支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农业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地方财政安排的“三农”支出主要用于农业产业化、农业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病虫害控制、林业培育、农村人畜饮水、农村能源综合建设、水利工程和农业基础设施、公路水路运输和农村道路建设,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村公益事业。 对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补助、村级一事一议补助、退耕还林补助和自然生态保护、对农民补贴和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 铜 鼓 新 农 村 建 设 ??? 30年来,我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承包政策一定50年不变,为山区农民吃下定心丸,集体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新农村建设山区农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减轻了负担,拓宽了致富渠道。30年——铜鼓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县按照“突出山区特色、发展庭院经济、建设和谐小康家园的目标定位,突出“三清六改三配套村庄整治、农业产业基地和“五小园? (小药园、小茶园、小果园、小竹园、小养殖园)示范建设,大力开展城乡携手共建和谐文化活动,着力打造旧村改造型、农家山庄型、客家民俗型、庭院经济型、生态旅游型、移民新村型等不同模式的新农村建设点,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和富有山区特色的“五小园庭院经济建设。全县66个试点自然村清垃圾1751吨,清污沟209万米,清路障295处,道路硬化85公里,改水1 038户、改厕560座,改房21 00栋,改栏370个,建立了茶叶、药材、林果、山羊、中蜂、土鸡土鸭、速生丰产林、毛竹林、非木材食用菌等有机农业八大农业基地,建立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 0个,发展药材3940亩,茶叶2523亩,林果21943.5亩,山羊9万只,养蜂4万箱,养鸡鸭1 0.6万羽,有机农业7000亩,全县建立“五小园6700个,? “五小园庭院经济示范户560户,其中:小果园6300个,面积5500亩;小竹园723个,面积7500亩;小药园203个,面积5400亩;小茶园2700个,面积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