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优秀生自我定位与学习方法建议 陕西师范大学 图书馆书记、副馆长 马 晓 雄 深刻理解学生干部岗位的教育价值 正确理解大学“教育”(完整大学教育是“成才援助”和社会适应,是人生价值和生活愉悦最大化,寻找和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读书≠学习。(习:鸟练习飞翔的过程。 ) 学生干部和优秀学生必须追求大学教育的附加价值(知识教学、个人领导力提升、应变训练和失败尝试同样重要。) 社会评价标准和学校内部评价标准不同。“社会评价是做事而非读书能力”。“会念书的人越来越多,念了书以后会做事才弥足珍贵。”(95届清华毕业生有人月薪5000,有人不足2000;北大毕业生卖肉都将成为非常正常的事情。) 知识与智能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从社会劳动力的短缺和大学生就业受阻看大学教育问题。 一是学校教的是有用的知识你没学好——是个体问题; 二是学校教的本来就是无用、过时的知识——只在圈内孤芳自赏,能够自我标榜而百无一用。 三是学的确实是有用知识,但不是稀缺资源——许多人都能够获得的知识(文凭)无用,缺少专业性和独特性(像空气、阳光,虽然非常重要,你却不能拿来卖钱。) 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目前无论什么样大学、专业都能够招到学生。当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显示缺陷(大量学生无法就业导致生源枯竭时,大学才可能重新洗牌。“清醒早者收益多、损失少。”) 体制内讨论问题在于修补,体制外才往往是全盘否定——拒绝和冷落大学生是社会否定现行大学教育的方式。 知识贬值与无意义学习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所有概念、知识和理论,都是特殊时代、特殊环境、特殊人物或群体根据自己需要、体验和感悟的有限认知——他所处的时代不可能是你所处的时代,他所面对的情境也不是你所面对的情境,他的需要也不是你的需要,他的理解自然不可能代替你的理解,他的生活也不可能是你的生活,他的体验永远不可能代替你的体验,因此,前人得出的所有结论都未必可靠和适用于你的生活。此地正确未必彼地正确,过去正确未必现在正确,现在正确未必将来正确。所有概念和结论,都要因时因地因情境、对象而变,真正的学习在于形成思维和行为方式而非结论。(例如:人性善恶;“贫寒出栋梁”和“饥寒生盗贼”;“名门望族”和“纨绔子弟”;“少年得志”和“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和“聪明反被聪明误”;“将门虎子”和“子不类父”。)我们所积累的知识,跳出应试圈子都会贬值。(“井底之蛙”和“管中窥豹”。……没有自我的感觉与体验,一切都是“外道”而非“真知”。)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子非吾,焉知吾不知鱼之乐! “知”与“识”:(知易识难,知低识高。专业性知识主要靠读书,个人领导力主要靠实践。孔子:述而不作;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庄子:老斫轮;“樗”与“鹅”。)书生:习惯用既定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大脑形成某种固定模式,往往从书本和他人经验中寻找答案和方法。而现实事物永远存在多种因素影响和多元认知 ,存在多种路径、方向和结果。(结合职业和岗位需要的学习更重要。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科学未必可靠!决定现实事物某种属性有无数元素(变量),所谓科学方法,往往都是选择有限元素得出的结论。(杯子:为什么好?工艺:陶土、火候、器型、颜色、图案、厚度、亮度等。用途:艺术品、导体、半导体、国防、家庭等。使用者:有人看重保温性能,有人看重磁疗效果,有人看重哪个窑出的,有人在意制造年代,谁用过等。“差生也能成才”、“文凭不代表水平”——本来是20/100还是1/1000的问题。) “实事求是”及“与时俱进” 马克思:我们不是教条地以新原理面向世界:真理在这里,下跪吧!我们是从世界的原理中为世界阐发新原理! 恩格斯:原理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毛泽东: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 邓小平:毛泽东同志说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做的事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即使是毛泽东同志讲的正确的话,也不能到处搬用,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 沉重的教育话题 温总理两问教育——“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反复强调素质教育为什么成效不够明显?”教育部长换人与《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交全民讨论,是否暗示党和国家对教育现状的不满与忧虑。 温总理反复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教育家办学”针对性何在?——小孩子失去快乐童年,中学生丧失全面发展机会,大学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眼高手低、有“知”无“识”——会考试不会做事,更不会“做人”与“活人”。 中华民族从来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