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围岩稳定与支护设计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隧道围岩稳定与支护设计分析.doc

隧道围岩稳定与支护设计分析1.前言   福厦铁路是我国东南沿海干线的组成部分,已列围我国一级干线;该线的建设将完善福建省及我国东南路网,促进铁路沿线各市县经济的发展,为形成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创造有利条件。天马山隧道全长3622m, 沿线经7条断层,地质条件复杂,勘察和设计工作难度较大;对于洞室围岩稳定分析研究,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主要采用弹性弹和塑性理论分析计算围岩压力、变形及稳定性。自五十年代以来,人们已认识到岩体的流变现象,于是又将流变理论引入到岩体力学,至七十年代,岩体流变特性及岩体流变地压的研究已非常活跃。八十年代以来,弹塑性和流变分析仍是主流。同时损伤、断裂、扩容及膨胀耦合作用等围岩力学模型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在此根据新奥法理念采用弹塑性理论对天马山隧道最大埋深处围岩进行稳定性分析。 2.域地质环境条件   福厦铁路经过的福州至厦门一带,是福建省主要经济发达区。线路先后经过福州市、福清市、莆田市、泉州市、厦门地区,跨越闽江、乌龙江、龙江(融江)、里海河、迳江、秋芦溪、木兰溪、洛阳江、晋江、西溪河、后溪河等较大河流水系;区内福厦高速公路及324国道与铁路并行,多次交叉。除此之外,测区乡村公路四通八达, 阡陌纵横,水网密布,交通方便;天马山隧道地处福建东南沿海惠安县境内,地貌上属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大, 隧道全长3622m,最大埋深330m,属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大,地面高程一般30~387m,相对高差150~300m。自然坡度25~45°,坡陡沟深,沟谷多呈“V”字形。隧道区上覆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粉质粘土,进口处厚4~10m,出口段厚2~6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上统南园组凝灰凝灰岩, 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破碎,全风化及强风化层厚3~12m;石英闪长岩,中粗粒结结构,块状构造,其全风化及强风化层厚度大于10~20m;花岗岩,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该岩层仅分布于隧道出口右侧,全风化及强风化层厚5~20m;隧道位于长乐至诏安北东向断裂带中段,隧道区主要构造线走向均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本次野外调查资料对影响隧道区的主要断裂有七条断层,F1断层:与天马山隧道呈近平行走向,交角10°-15°,为一条先张后压的压扭性断层。F2断层:与天马山隧道呈40°相交,与隧洞左洞交于DK135+975m处,是一条经过多期次活动的断裂构造。F3断层:与隧洞轴线交于DK134+920m处,交角51°,带内岩石挤压明显,两侧侏罗系南园组(J3nc)晶屑凝灰熔岩硅化现象明显。F4断层:与隧洞轴线交于DK133+736m处,近直交,带内岩石极为破碎,岩石被挤压呈片状,呈明显的定向排列,其产状与断层面平行。F5节理密集带:与隧洞轴线交于DK134+250m处,交角20-28°,为一系列平行排列的挤压片理带,节理面平直、光滑,延伸很远,呈闭合状,密度可达13-15条/米。F6节理密集带:与隧洞轴线交于DK135+396米处,交角65-75°,为一系列平行的挤压片理带,带宽15-20米,节理面平直光滑,延伸很远,呈闭合状,密度7-8条/米。F7断层:与隧洞轴线交于DK136+374m处,交角40°,断层影响带附近岩石硅化强烈,质地坚硬,锤击声脆。隧道沿线在断裂破碎带或节理密集带发育地段,地下水相对富集,水质属HCO3—.CL-—Ca2+.Na+型,该水对混凝土具弱硫酸型酸性侵蚀性,对隧道施工产生不良影响;沿线无不良地质现象、特殊岩土、放射性及有害气体等,地表水库水对对该隧道影响较小。因此该隧道工程地质条件一般。 3.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涌水量预测   隧道围岩是否稳定决定于围岩应力重分布后的大小,包括环向应力和径向应力;其中环向应力是控制隧道破坏的主导因素。而在计算围岩压力的方法中,很多方法都带有经验性,对于深埋和钱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也不相同。故对于天马山隧道,应先确定最大埋深处的埋深类别。根据计算深埋隧道围岩压力的经验公式 q=0.45ⅹ26-Sγw,参照该隧道岩石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密度γ=2.6g/cm3  内摩擦角 Φ =30°内聚力C=0.3MPa  抗压强度P=50Mpa;可得:q=24.336t/m2,其等效深度为hp=q/γ=9.36米。按照深浅埋隧道分界深度公式 Hp=(2~2.5)hp 可得天马山隧道深浅埋分界深度在 18.72m~23.4m 之间,远小于330m, 故该处隧道为深埋隧道。 由于该处围岩为均一得凝灰熔岩,可假设隧道开挖后极短得时间内,围岩仍处于弹性变化状态,且介质连续,各向同性 则根据应力重分布公式 σr=1/2(1+λ)p[1-(a/r)2]+1/2(λ-1)p(1-4a2/r2+3a4/r4)cosθ;σθ=1/2(1+λ)P(1+a2/r2)-1/2(λ-1)p(1+3a4/r4)cosθ 可分别算得

文档评论(0)

docinpp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