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法律改革之比较.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代中日法律改革之比较中国和日本同处东亚北部,是儒家法律文化圈的两个重要代表,具有相似的封建法律传统。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两国同样受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并以相似的手段进行了法律改革。然而,两国法律改革的后果却大相径庭:日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资本主义法律体系,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封建岛国一跃成为称雄东亚的经济强国;而中国的法律改革虽然也引入了大批西方式的法律,却未能找到与传统法律文化的接驳点,非但没有建立起稳固的近代法律秩序,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认真总结中日两国从被迫开国到二战前后这一时期法律改革的历史,比较两国法律改革的动因、进程及其特点和后果,有助于我们正确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当前和今后法律改革中少走弯路。 一.近代中日法律改革的动因 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被西方列强撞开大门,并在大致相似的背景下开始法律改革,但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并不一致,文化传统对两国所起的作用亦有不同,因此,两国法律改革的动因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 (一)近代儒家社会法律改革的共同动因 中日两国一为儒家法律文化的原生地,一为儒家法律文化的继受国,皆以礼仪之邦为荣。近代改革前都是闭关自守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在西方殖民扩张的过程中,皆成为列强的重要侵略目标。因此,两国的法律改革有诸多相似的动因: 1.传统法律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的封建统治都已江河日下、岌岌可危。天灾人祸不断,经济日益衰退。恰在此时,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撞开了两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和德川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向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和德川幕府被迫取消海禁,给予西方列强以关税、贸易、领事裁判等一系列特权。西方列强则凭借这些特权向中国和日本疯狂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外国资本的侵入,破坏了中日两国数千年来牢不可摧的自然经济基础,刺激了早已萌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通商口岸,成为两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基地。经济结构的改变带来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需要法律作出适时的调整。然而,儒家传统法律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伦理法体系,其家族本位、否定个人权益的价值取向,其重农抑商、轻视私法调整作用的特性,其维护官僚贵族特权、法律面前公开不平等的原则等,都显示了儒家传统法律与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极度不适应。 2.西方列强的威逼利诱 早在佩里叩关[1] 时,当时的美国总统米拉得·费尔摩尔(Millard Fillmore, 1850-1853)致函日本天皇:“……我们知道贵国政府的古法规定着,除中国人和荷兰人以外,不许与其他外国通商。但是,世界形势已有变更,若干新政权已经成立;所以随着时代的进展而制定一些新的法律,似乎是明智的。贵国政府初次制定这些古法的年代,与今天之间,已经隔着不少岁月了。……美洲的人民以为:如果陛下能够更改古法而准许两国间的自由通商,则对双方极有好处。”[2] 在装备精良的舰队护卫下,这些彬彬有礼的要求和强硬蛮横的要挟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在与中日两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西方列强为了更好地保护本国的长远利益,希望两国彻底改革法制,以便与西方法制相协调。于是,列强一方面继续以武力相威胁,强迫清政府与德川幕府维护其特权,接受其旨意;另一方面,又以放弃领事裁判权相利诱,迫使其按照西方法律模式改造传统法律,实行所谓的“泰西主义”。 从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的立场来看,不平等条约的条款中最无法接受的就是治外法权。它不仅让两个礼仪之国丢尽了脸面,而且给国人声讨政府留下了口舌,也给日本政治反对派批评政府提供了现成的把柄。所以,两国都曾努力收回治外法权。日本明治政府一成立,就与美、英、法、俄、荷等国交涉,列强明确表示,“条约的修改必须以在日本实行欧美式的立法为前提条件。”[3] 1901年签订的《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首次体现了清政府企图收回治外法权的决心,其中的第12条规定:“中国深欲整顿律例,期与各国改同一律,英国允愿尽力协助,以成此举,一俟查悉中国律例情形及其案断办法,及一切相关事实,皆臻妥善,英国允弃其领事裁判权。”[4] 之后,又与美、日、葡等国订立了类似条约。对于西方列强的虚伪允诺,中日两国的革新派人士都深信不疑,还为列强的举动辩解,认为列强之所以攫取领事裁判权,是因为西方的法律较轻而中日的传统法律偏重,甚至积极配合列强促成此事。如日本外务卿井上馨即主张在修改条约的交涉中,“采取‘唯有把我帝国和人民化为欧洲国家那样和欧洲人民那样’的欧化主义政策,制定‘泰西主义’的法律,以此取得欧美各国的信任,来逐渐实现撤消治外法权。”[5] 清政府的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也表示:与其“墨守旧章,不如酌加甑采,可默收长驾远驭之效,······法权渐挽回。”[6] 可以说,列强的威逼利诱,正是促成中日法律改革的催化剂。 ?3.西方

文档评论(0)

nnh9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