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课标(全国版)同步训练40分钟训练10语言基础语言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附答案).docVIP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课标(全国版)同步训练40分钟训练10语言基础语言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附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课标 40分钟训练10 语言基础+语言运用+实用类文本阅读 1.下面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该教授起码以一己之力、一孔之见解读着传统文化,做着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比那些大而无当的空头议论不知要强多少倍。 B.虽然众说纷纭,但改变称呼也说明了各地政府正试图消除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和社会排斥,努力让农民工群体融入当地社会。 C.没有犹豫与权衡的时间,“最美妈妈”吴菊萍不假思索地伸出双手,冲过去接住了从楼上掉下来的妞妞,这是本能,是善良的本能。 D.2012年,多个国家将举行大选。密集的大选会给复苏迟缓的世界经济带来什么,会给国际社会带来什么,人们拭目以待。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梅赫曼帕拉斯特12月13日驳回美国总统奥巴马向伊朗索要遭截获的美无人侦察机。 B.日本防灾科技研究所主任研究员熊谷博之等人在调查日本9级地震的发生原因时发现,有可能是由于海底山脉卡住了板块边界,致使板块积累了巨大能量所致。 C.每个民族都会创造出自己的文化,生死爱欲在这些文化的规则中演进,它不仅深化了生命的意义,而且让人感觉到生存的依托。 D.央视春晚官方微博宣布,因刘谦在德国机场丢失证件,不能登机,无法参加今天下午的央视元宵晚会录制,晚会设计的刘谦与董卿的对唱及魔术节目被迫取消。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少年听雨,青年听雨,也在异乡,那是在祖国的北方。________。柔风细雨,不是北方的个性,只有领略过北方豪雨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北方的魅力。 ①忽雨忽晴,豪爽淋漓,一如北方汉子草原牧民的脾性,一如在黄土高坡上高唱信天游的陕北人 ②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真个是豪气冲天 ③骑在自行车上,大雨淋了个透,阳光很快就晒干了④在风沙弥漫的北方,绝没有细雨如丝,要下就是瓢泼大雨 ⑤那雨从天而下,冲刷一切,荡涤一切,忽而又雨过天晴,阳光灼灼 ⑥在北方,永远不用带伞 A.④②⑤①⑥③     B.④⑤③②⑥① C.⑥⑤③②①④ D.②⑤④③①⑥ 4.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1)情境一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2)情境二 某杂志上的一条请柬:“我明天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 (3)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4)情境四 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5.仿照例句中画线的部分,续写两句话。 例句:只要热爱生活,一竿傲然的劲竹,也能让你品出铮铮的气节;一方嶙峋的瘦石,也能让你悟出不阿的风骨。 只要热爱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走出历史暗室的周海婴 最近出版的《历史的“暗室”:周海婴早期摄影集》呈现了意味丰富的画面意象。周海婴之子周令飞说,在父亲拍摄的两万余张照片中,90%的画面都是有人物的。用艺术批评家朱其的话说,周海婴也拍摄了一些空镜头的景观。有些是非常冷僻的角落,比如音乐堂的门口一个人也没有,或者一个院子的边缘,或者一些水泥墩子叠在一起。他关注人们密集视线的盲区,并且“在大风景和大场景中,角落里通常会有一个人”。 作为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大半生都扮演着一个民族精神旗手之子的角色,也因此在公众的眼中成为伟大父亲的影子。他似生活在一种家族荣誉的心理负重中。他曾说,“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这固然是荣光的、炫目的、名垂青史的,但也是多么沉重的一件事。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鲁迅为之取名“海婴”,意即“上海出生的孩子”。1936年鲁迅逝世时,周海婴7岁,实际上对父亲没有什么深刻记忆。他大多数时候是从一个民族的宏大传说中认识父亲的。 他当然也得到了父爱。许广平著的《鲁迅回忆录》中提到一个细节:在上海,他们家雇了一个善良淳朴的老女工,鲁迅要孩子叫她姆妈,不许直呼其名。每逢吃饭,她都来到鲁迅书房做清洁或者带小孩玩耍。“有一次,她和海婴在三楼阳台上一页页吹纸片,说是放鸢。孩子看到纸片上下飞舞,高兴极了。我们不看犹可,一看,却是鲁迅书架内的一本书被撕去大半本……因为她是文盲,不懂得鲁迅嗜书如命的脾气,只图博得小孩子欢喜……但鲁迅并没有责备。”周海婴自己也表示,他从父亲的遗物——如信件,那里面提到他——中感受到父亲对他的喜爱。 特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ufengder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