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花园怅M-主讲教师 周天梅.pptVIP

  1. 1、本文档共1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习目的】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各种学术观点和科学理论,包括西方和中国的发展心理学观点,系统学习各学派关于个体毕生发展的理论,将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学习重难点】 着重于各个理论对于心理发展的描述与解释;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第四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第五节 现代认知学派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六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心理分析或弗洛伊德主义)是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创始人是弗洛伊德(1856—1939)。 精神分析运动开始的标志: 《关于癔症的研究》(1895)弗洛伊德和布雷尔著 主要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艾里克森、安娜.弗洛伊 霍妮等; 发展心理学中有代表性的是弗洛伊德和艾里克森的观点。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研究对象 精神病患者,主要是成人的神经症及少部分儿童患者。 研究主题 潜意识;力比多—心理能,尤其是性本能。 研究方法 观察法,个案法,文献研究法等。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简介 人格理论 人格的动力 人格的发展 研究方法 评价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简介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评价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简介 1、弗洛伊德生平(Sigmund Freud,1856-1939) (1)求学 (2)从事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 (一)弗洛伊德简介 (2)从事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 1882年与布洛伊尔联合开业,从事精神病的治疗和研究工作; 1885年去法国巴黎跟沙河学习; 1889年去法国南锡跟伯恩海姆学习催眠术(联想法); 1895年出版《癔症研究》(精神分析诞生的标志),弗氏认为性的冲突是导致精神症的根源; 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 1901年出版《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 1905年出版《性学三论》; 1909年到美国演讲《精神分析的起源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已发展为人类动机和人格理论,而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病的治疗方法。 (一)弗洛伊德简介 2、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 (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 柏拉图、莱布尼兹、赫尔巴特、费希纳(心理能量) 叔本华、尼采、布伦塔 (2)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 物理学背景 生物学背景 医学背景 (二) 人格结构 1、精神(心理)层次理论: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活动,要干什么,都是很清楚的。但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活动都包含有部分不被意识的个别过程。人在每一个瞬间只能有一个意识的主要点,其他则为注意的边缘。 1、精神(心理)层次理论 意识 (心理层次最表层部分) 前意识 (意识和潜意识之间) 潜意识 (心理层次中 最大、最深层、 也是最有力的部分) 1、精神(心理)层次理论 意识: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心理部分。 特点:逻辑性、时间性、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是暂时被遗忘的过去经验,但需要时再复现而达到意识层面的心理部分。(稽查作用) 潜意识:是压抑的、当时知觉不到的本能欲望和经验。 表现为: 梦 日常生活中的过失 催眠 特点:无矛盾性、无时间性和现实性。 2、 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1923年)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1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组成。 精神(心理)层次与人格结构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 2、人格结构 2、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 人格结构三者关系: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 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 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 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 人格结构与健康:本我、自我和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