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前馈控制思想对现代社会管理启示.docVIP

我国古代前馈控制思想对现代社会管理启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古代前馈控制思想对现代社会管理的启示* 阎耀军1 索宝祥2 天津工业大学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所,天津,中国,300387 国家武警指挥学院.天津,中国,300191 1.yanyaojun@ 2. 摘 要: 随着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和运行速度的日趋加快,人类对于社会的管理,为了避免或减少反馈控制的时滞效应,势必要更加重视发挥前馈控制的作用。尤其在我国,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简言之,前馈控制强调的是在输入过程中对扰动因素的过滤、纠偏或阻断,其直接作用是不使不利因素进入对象系统,其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其优势是可以避免反馈控制的时滞效应。 前馈控制虽然是在现代控制论产生后才提出来的一个管理学概念,但是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智慧,不仅古已有之,而且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从来就是一种孪生而相对应的管理取向:前者尊崇曲突徙薪,后者偏重亡羊补牢。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程度的时代原因,反馈控制在传统社会中似乎更加适用,但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和运行速度的日益加快,反馈控制的时滞缺陷日益暴露出来,因而人们终于移情并更多寄望于前馈控制的作用。尤其在我国,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新情况]。这里所谓的“几”,就是事物过程之初刚刚显露出的端倪、征兆。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即将或者有可能输入系统的扰动因素。而这些扰动因素又往往只是一种细微的变动即微动之几,不仅不易为人所察觉,而且或吉或凶之后果却又蕴含其中。因此要想把握这些微动之几,就必须注重“研几”即对那些将输入系统的微小变量进行分析研究。《易·系辞上》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这就是说,凡是成功的管理者都是注重“研几”的,只有把握了微动之几,才能实施前馈控制,才能“成天下之务”。 这种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的前馈控制思想在韩非子那里有着更为生动的体现: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这个故事说明,任何败局的形成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隐匿向显著发展的桓侯之病由腠理而至肌肤由肌肤而至肠胃由肠胃而至骨髓终于陷入了无可挽回的绝境扁鹊]意思是说:当事物尚处于稳定状态的时候,容易掌握;当事物尚未显露出变化征兆的时候,易于谋划;当事物尚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易于溶解,当事物尚处于细微阶段时,易于消散。老子在这里深刻地表达了“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辩证思想,为我们指出了一条以极小的管理成本取得成功的思路,这就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这种主张未乱而先防先治思想,其实就是对现代前馈控制理论的精彩诠释。 老子这种未乱先治,图难于易的前馈控制思想,在古代中医学中亦有极其精彩的反映。中医认为:病在几微之际难知而易治,一旦昭著则易知而难治。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邪内之至也,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意思是说,病在皮毛,证候不明显,非精细观察不可能得知,如果及时治疗,病变初起即除,自然不会深入扩散。否则,入于肌肤,转而筋脉,而六腑,直至侵入五脏,使人处于半死半生之危地,即使得以存活,元气已经倍受损伤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这里以“渴而穿井”作喻,来表现凡事不能谋划在先、临时抱佛脚的窘态。而西方现代医学也证明,人类很多疾病其实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病,只是缺水而已,所以不要等到口渴才去饮水。二者虽不在同一层次,却也相互印证。张介宾说:“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矣。”[]微者,动之几也,病未形而及时治之,用力少而成功多。 三、防患未然,预控为重 危机的发生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偶然性往往寓于必然性之中。因此古人主张在管理活动中要大胆假设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事先采取措施以防不测,而且更为深刻的是,古人认为这种事先的预防与预控,要比事后的应急补救更为重要。这一思想在《汉书·霍光传》所记载的“曲突徙薪”故事中有着生动而深刻的体现: 客有过

文档评论(0)

nnh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