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 B 脂质体在中性粒细胞减少
伴持续发热患者中的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比较
N Engl J Med, Vol. 346, No. 4·January 24, 2002 :225-234
Thomas J. Walsh, M.D., Peter Pappas, M.D., Drew J.Winston, M.D., Hillard M. Lazarus, M.D., Finn Petersen, M.D., John Raffalli,
M.D., Saul Yanovich, M.D., Patrick Stiff, M.D., Richard Greenberg, M.D., Gerald Donowitz, M.D., and Jeanette Lee, Ph.D., for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ns Diseases Mycoses Study Group
摘要
背景
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持续发热的患者,通常给予两性霉素 B 或其脂质体进行经验性治疗,用
以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能为此提供更为安全和有效的选择。
方法
在这项随机、多中心的国际临床试验中,比较了新型二代三唑类药物伏立康唑与两性霉
素B脂质体在经验抗真菌治疗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
本实验共对 837 例患者进行了疗效评估(其中伏立康唑组 415 例,两性霉素 B 脂质体组
422 例)。伏立康唑组的总体成功率为 26.0%,两性霉素 B 脂质体组为 30.6%(95%的置信区间
为-10.6~1.6%),这些比例与是否使用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抗真菌预防无关。伏立康唑组发生突
破性真菌感染的比例低于两性霉素 B 组(8 例,1.9%对 21 例,5.0%,P=0.02)。与两性霉素 B
脂质体组相比,伏立康唑组发生输液不良反应(P〈0.01)和肾毒性(P〈0.01)均较低,肝毒
性发生率两组相似。伏立康唑组比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出现更多的一过性视觉改变 (22%对1%,
P0.001)和幻觉(4.3%对 0.5%,P0.001)。伏立康唑组有 22%的患者由输液治疗改为口服,
平均减少1天住院时间(P=0.17)。高危组患者平均减少两天住院时间(P=0.03)。
结论
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持续发热的患者进行经验抗真菌治疗,伏立康唑是替代两性霉素B
制剂进行治疗更为合适的选择。
在因癌症接受化疗以及进行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病人中,侵袭性真菌感染是患者死亡
的重要原因[1-3]。在过去的20年中,对于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持续发热的患者用传统的两性霉素
B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进行经验抗真菌治疗已经成为一个减少真菌感染的治疗标准[4-9]。然而,
两性霉素B存在输液反应及与剂量相关的肾毒性等不良反应。两性霉素B脂质体在经验性抗真
菌治疗的疗效上等同于传统的两性霉素B,并且可以显著降低确诊性侵袭性真菌感染、肾毒性
及和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10-11],但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剂由于成本太高而限制了其使用。此外,
接受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的患者,还会发生突破性真菌感染、肾毒性和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
等。
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在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12-13]。氟康唑在此方面有
过相应研究,其对酵母菌的窄抗菌谱限制了它的使用[14-16]。伊曲康唑也做过研究,但是其胶囊
的生物利用度不稳定,口服液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严重,使伊曲康唑的应用也受到限制。此外,
新的注射用药使用经验非常有限。新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抗菌谱广,体内活性高,
有良好的安全性,生物利用度高[18-20]。因此推断:伏立康唑作为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可
1 / 12
能与两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在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方面疗效相同,毒性却较少。
方法
研究设计
这是一项从 1998 年 3 月至 1999 年 9 月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开放性、前瞻性、随机性、
多中心比较伏立康唑与两性霉素 B 脂质体疗效的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依次对参与该项研究的
73 个研究中心都进行了审查,病人入选前亲自或由其法定监护人签署书面的知情同意书。
NIAIDMSG 的资料安全监控委员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