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坨油田火山岩裂缝油气藏储层评价.docVIP

黄沙坨油田火山岩裂缝油气藏储层评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沙坨油田火山岩裂缝油气藏储层评价 马强 (中油辽河金马油田开发公司,辽宁 盘锦 124010) 摘要:根据火山粗面岩的低渗透特点,从岩性特征、油层分布、孔隙和裂缝、孔道半径和相渗曲线等方面,揭示了开发生产中的间歇自喷和含水突进等现象,探讨了油藏埋深和油水界面的关系,建立了黄沙坨油田火山岩裂缝油气藏的储层评价指标;以压裂措施对裂缝宽度和渗透率的改善为依据,指出了改善流动系数,是中孔~低渗透油气藏,解决开发中、后期,压力和井温下降、油气比上升、产量递减、油层返吐压裂砂和渗透率降低等生产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黄沙坨油田 火山粗面岩 储层物性评价 裂缝宽度 相渗曲线 1 引言 黄沙坨油田位于辽河东部凹陷中段,储层为沙三下段火山喷发岩,自下而上钻遇的地层为:S3Ⅰ粗安岩;S3Ⅱ粗面岩和S3Ⅲ玄武岩。 储层为火山粗面岩;主要有灰绿色粗面岩和角砾状粗面岩,矿物的主要成分碱性斜长石具定向排列,蚀变较深,裂纹和溶孔发育在0.2mm至4.0mm。岩石具斑状和聚斑状结构,具块状、角砾状和气孔状构造,角砾间的孔隙和裂缝主要被沸石填充,少量为绿泥石和泥质[1],油田开发中的泥岩膨胀等污染问题较少,多数油井下泵投产一段时间后,都能够自行解除钻井时的泥浆污染,转为连抽带喷或间歇性自喷生产。 2 油层特征 油层平均中深3145m,厚度125m;主要发育在S3Ⅰ和S3Ⅱ。其中:S3Ⅱ油层组自下而上又可细分为S3Ⅱ1,S3Ⅱ2和S3Ⅱ3等小油层;测井解释的主力油层在S3Ⅱ1和S3Ⅱ2。油藏的原始油水界面为3240m,在S3Ⅱ1附近;由于油层岩石的强亲水性,导致油田开发中的含水上升速度快,含水上升率高(4.3%以上);初期产量递减较大,高达20%以上。 原始的S3Ⅰ油层组经过试油和开发验证,多数为油水同层或水层,导致后续的油井生产中,多采用避射水层或远离油水界面等措施,使S3Ⅰ油层组没有形成主力油层的开发规模。 从平面分布上看:黄沙坨油田属于火山岩裂缝性复杂断块气顶~边底水稀油气藏,受界西一级正断层和小22二级逆断层的影响,油田内部发育了十多条三、四级断层;构造呈NE~WS向展部,自北向南发育了小24、小22、小23、小28、小25、小29和小33等复杂断块,油藏埋深由北向南有逐渐变浅的趋势(表1)。 表1 主力断块小层埋深对比表 油层 小层号 小22断块 小23断块 底界 m 顶界 m 厚度 m 底界 m 顶界 m 厚度 m S3Ⅱ3 3190 3140 50 3150 3065 85 S3Ⅱ2 3300 3190 110 3230 3150 80 S3Ⅱ1 3375 3300 75 3345 3230 115 油藏厚度由油田的中心部位向北部和南部有逐渐变薄的趋势。构造中心部位是小23断块,厚度125m;北部的小24断块,油层厚度减小到20m;南部的小29断块,厚度减小到30m(表2)。 表2 黄沙坨油田油层厚度参数表 断块名称 小24 16-40 小22 小23 14-18 小25 10-16 12-6 小28 小29 面积 Km2 1.79 0.96 2.06 1.28 0.6 0.75 0.46 0.72 0.73 1.03 储量 104t 87 151 400 456 171 252 105 120 83 88 厚度 m 20 55 80 125 100 110 80 59 40 30 3 储层特征 火山粗面岩的储集空间主要有孔隙和裂缝两大类,且以孔隙为主;孔隙类型主要有:气孔和杏仁体中的残留孔、砾(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微裂缝等,粗面岩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8.8%,属于中孔~低渗[2],孔径0.2mm~8.1mm,面孔率10.9%,平均孔喉1.78mm,最大24.7mm,孔喉比1:2。 裂缝具有良好的储集性和连通性,主要类型有:构造裂缝、冷凝收缩裂缝和斑晶节理缝等,粗面岩储层的平均裂缝宽度0.3mm~3.5mm;宏观的裂缝间距以小于20mm为主,占61.5%;裂缝间距在20mm~70mm的,占32.7%;平均岩心的裂缝密度为18条/m(表3)。 表3 黄沙坨油田裂缝类型统计表 断块名称 小24 小22 小23 小25 油田平均 裂缝密度 条/m 32.0 13.1 7.5 18.1 18.0 水平裂缝比例 % 79.6 7.7 48.1 33.8 网状裂缝比例 % 11.8 25.6 26.4 50.0 28.5 垂直裂缝比例 % 8.5 66.7 25.5 50.0 37.7 构造裂缝是主要的储集和连通裂缝,它的发育密度大、延伸长;主要受界西等一、二级大断层地影响,呈条带状平行分布在断层附近。斑晶节理缝主要发生在重力渗流带和水平溶蚀带,它的影响深度相对有限。 由于小24断块,以水

文档评论(0)

aiwen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