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精品}2012届高考语文复习05:阶段质量评估复习学案(四)新人教版.docVIP

{决战精品}2012届高考语文复习05:阶段质量评估复习学案(四)新人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2届高考语文复习决战精品5:阶段质量评估复习学案(四) 新人教版 决战2012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学案:文言实词重点突破(五) 学案五 实词的一词多义之“曾、除、辞、道”等 【备考指导】 重点文言实词词义归纳——曾、除、辞、道 1、曾 ①céng 曾经,已经,才。《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zēng 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治平篇》:“是高、曾时为人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③zēng通“增”,增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④zēng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除 ①台阶。《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②去掉,除去。《赤壁之战》:“除残去秽。” ③修治。《五人墓碑记》:“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④拜官授职。《三国志·蜀书》:“除广都长。” 3、辞 ⑴名词 ①诉讼的供词。《狱中杂记》:“狱辞无谋故者。” ②口辞。《左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③言辞,文辞。《信陵君窃符救赵》:“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④托词,借口。《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命令。《赤壁之战》:“近者奉辞伐罪,旗麾南指,刘琮束手。”⑥名词,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 ⑵动词 ①说话。《赤壁之战》:“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②告别,辞别。《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 ③推辞,辞去。《信陵君窃符救赵》:“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④计较。《鸿门宴》:“大礼不辞小让。” ⑶复合词。辞令:应酬的语言、文辞。《屈原列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莫敢直谏。” 4、道 ⑴名词 ①道路。《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 ②途径,方法。《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③风尚。《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道义。《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 ⑤思想,学说。《中山狼传》:“墨之道,兼爱为本。” ⑥道理,规律。《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 ⑦意向。《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 (2)动词 ①取道。《鸿门宴》:“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②走路,赶路。《赤壁之战》:“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 ③说,讲。《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 ④料想。《曹松诗》:“故园谁道有书来?” ⑤通“导”。引导。《论语》:“道之以致。”疏导。《左传》:“不如小决(决口),使道。” 【例题分析】 (2000年全国卷)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回:“臣父清恶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答案】C 。这道题选择了4个较常见的文言实词,A项中对“省”字的解释为“探望”,在现代汉语中也还有此类用法,如“省亲”。 B项中对“审”字的解释为“知道”。“审”在文言文中有“详细、周密”的意义,但“审”还可以表示弄清楚、弄明白,由此引申,“审”又有知道、了解的意思,本题中“不审于何得此绢”的“审”就是“知道”义。根据上下文,胡威在问话中是想弄清绢的来路,只有“知道”义最符合文意。C项对“樵”的解释是“打柴”。“樵”本来指木柴,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后有引申义“打柴”。放在上下文中,“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炊”,整体意思是取柴做饭,“樵”字当然是名词“木柴”义,所以C项是不正确的。D项对“信”的解释为“使者”,这是常见的义项,例如《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中的“信”,就是使者的意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

文档评论(0)

hufengder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