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吟学理 3.doc

  1. 1、本文档共2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部分 吟诵学理 3 古诗之吟唱 /宋红 4 古代诗歌语音表述形式考 /朱立侠 17 漫谈吟咏的节奏 /华锋 35 吟诵的规则初探 /徐健顺 41 诗词吟诵八法 /钱明锵 60 “吟”、“诵”与“吟诵”解读 /秦德祥 70 “吟”之我见 /刘德隆 79 莫把吟坛变“看坛”——略谈诗词的吟诵 /钱明锵 83 春 风 雅 言 /于晓鹏 88 格律诗词之粤语吟诵 /吕君忾 93 “中华吟诵周”学术论坛发言稿 /吕君忾 100 談唐詩之吟誦│以臺灣詩社之吟調為例 /王偉勇撰 104 湘语吟诵音长关系的个案分析 ——以史鹏先生的吟诵为研究对象 /刘玲 117 漳州方音诗词吟诵初探(正) /施榆生 古典诗词吟诵艺术 /王更生 吟诵艺术简论 /陈炳铮 吟诵论 /陈炳铮 漫谈吟诵 /史鹏 茹经先生读文法管窥 /陈以鸿 第二部分 吟诵与音乐 127 中國傳統吟誦音樂及其唱法 /李明 128 “大巧若拙”的审美观与时调唱 /朴 錫 135 诗词的音乐性、吟诵的美感及其现代化 /陈炳铮 吟诗与歌曲创作 /盘石 既要抢救传承,更要继承发展,让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飞翔 /劳在鸣 第三部分 吟诵与教育 148 国学教育与对外汉语教学浅论 /吴铮 149 在中学推广吟诵的体会 /张怡菊 153 民族文化,在诗文中传承;民族精神,在吟诵中弘扬 161 美文美诵,提高课堂诵读有效性 /倪超 164 擦亮传统闽南文化,感受闽南传统魅力 ——厦门市前埔南区小学传承闽南文化工作小结 168 吟唱傳統的繼承與新創──以輔仁大學的實踐為例 /孫永忠 173 第四部分 吟诵与传承 180 谈父亲对古典诗词吟咏研究的贡献 /华锋 181 传承吟诵技巧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我是怎样走上吟诵之路的 /陈水龙 186 经典诵读,等待吟诵 /申自强 189 吟诵传承的价值、疑难与设想 /秦 德 祥 193 扩大诗、词、曲、文吟诵的影响力 /王更生 吟诵铭—关于发展我国吟诵事业的呼吁书 /陈炳铮 大哉夫子——纪念唐校长诞生一百三十周年 /陈以鸿 第五部分 名家论吟诵 207 陈炳铮先生论吟诵 208 陈少松先生论吟诵 210 陈以鸿先生谈吟诵 212 戴学忱先生论吟诵 214 戴逸先生论吟诵 216 华锋先生论吟诵 217 霍松林先生论吟诵 219 江洛一先生论吟诵 221 姜嘉锵先生论吟诵 223 蒋凡先生论吟诵 224 李西安先生论吟诵 226 林东海先生论吟诵 227 鲁国尧先生论吟诵 229 钱绍武先生论吟诵 231 施仁先生谈吟诵 232 施榆生先生论吟诵 234 苏民先生论吟诵 237 屠岸发言 240 魏嘉瓒先生论吟诵 242 羊淇先生论吟诵 245 叶嘉莹先生论吟诵 248 周长楫先生论吟诵 253 周笃文发言 254 第一部分 吟诵学理 古诗之吟唱 宋红 一、诗与乐的关系 我们说的“古诗”是指中国古代的诗歌。“诗歌”作为今天的一个双音节固定语词,它所指向的是“诗”,用于歌唱的诗意文字叫“歌词”。不叫“诗歌”,也不叫“歌诗”。诗所以与歌合称,因为诗之初起是可以歌唱的,有很强的音乐性,《礼记·乐记》里有这样的文字:“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里也有类似的话。汉郑玄注曰:“长言之,引其声也;嗟叹,和续之也。”可见歌是“长言”,是比普通话语更加强烈的内心情感的表达。比如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尽管是否完全入乐在历史上有争论,但至少在孔子的时代是完全都可以歌唱的。 关于《诗经》是否全部入乐,历史上有不同意见。 《诗经》全为乐歌说宋郑樵、明朱载堉、清乾隆都是代表。郑樵在《国风辨》说:古者三百篇之诗皆可歌,则各从其国之声;《周》、《召》、《王》、《豳》之诗,同出于周,而分为四国之声,《邶》、《鄘》、《卫》之诗同出于卫,而分为三国之声;盖采诗之时得之周南者系之《周南》,得之召南者系之《召南》,得之王城与豳者,系之《王城》与《豳》,得之邶、鄘、卫者系之《邶》、《鄘》、《卫》,盖歌则各从其国之声。朱载堉在《乡饮乐谱》说得更明白:乾隆在《诗经乐谱序》也说:诗三百篇,皆可歌咏者也,魏晋时尚有《文王》、《鹿鸣》四章,但未著宫调,学者茫然不知耳。顾颉刚先生一篇《论诗经所录全为乐歌》《诗经》有入乐不入乐之分说宋陈旸、程大昌南雅颂为乐诗诸国为徒诗焦竑从说,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因之也有诗有入乐不入乐之分的主张。他变雅诗之不入乐者。“南”、“风”、“雅”、“颂”都是音乐的名,那用着讨论什么入乐不入乐的问题《诗经》是从徒歌变成乐歌呢?还是完全为奏乐而创作的乐歌?《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所以说在孔子的时代,《诗经》中的诗都可以歌唱。宋代

文档评论(0)

sdfgr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