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文学理论批评.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宋代文学理论批评 概 述 宋代是一个软弱的时代,被动挨打,屈辱求和,国土越来越小,直到灭亡,从来没有强盛过,内忧外患与宋代共处了三百年。但社会政治经济的繁荣与否,并不与社会意识形态成正比。虽然宋代社会极其虚弱,其文学艺术成就却很高,而文学理论更是大放异彩,产生了许多精辟的文学思想。 宋人说过:“本朝百事不及唐然人物议论远过之”(《 陆九渊集》卷34引王顺伯语)。宋代产生了大量高水平的文学理论,理论家、理论著作以及理论的丰富性、深刻性都超过了唐代。 宋代的文学思想主要有三部分:诗论、文论和词论。在诗论方面,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产生了新的诗论形式:诗话。 宋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宋代的社会政治、理学思想、禅宗思想及江西派等文学运动、文学流派、文学思潮都密切相关。 北宋初,文坛发生了一次诗文革新运动,反对晚唐、五代流传下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和当时流行的西崑体。 北宋中期,道学(亦称理学)兴起,产生了以邵雍、程颐为代表的道学家文论。由于北宋党争激烈,形成了政治家的文学理论。 北宋后期,出现了江西诗派,有一套诗歌理论。 南宋,诗论主要就是围绕对江西派的批判而展开的。其中有张戒的《岁寒堂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而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宋词高度繁荣,词论也由此兴起。一是以苏轼、王灼等人为代表,提倡豪放词风,一是以李清照、沈义父、张炎为代表,推崇婉约词风。 北宋前期诗文革新运动的理论。 从北宋建立到宋仁宗的百年左右时间里,北宋文坛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诗文革新运动。北宋建立之初,晚唐五代文风统治文坛,到真宗景德年间,出现了西崑派,文学创作走入迷途。 首先起来反对宋初不良风气的是柳开和王禹偁,之后有穆修、石介、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人。 欧阳修(1007——1072),是北宋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诗文词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也是一位文论家。其理论思想主要如下: 第一,创作思想。 他提出:“有诸内而见于外”(《唐元结华阳岩铭》)。“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答祖择之书》)。“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胜也”(《答吴充秀才书》)等观点。 (1)欧阳修特别重视现实生活对于作家创作的重要性,他提出“诗穷而后工”、“感激发愤”等著名观点。 (2)关于构思想象。 欧阳修提出“覃思精微”、“构思极艰”、“极于精思”等观点。但欧阳修又反对缺乏感情而强为硬作,指出:“强为则用力艰,用力艰则有限,有限则易竭”(《与乐秀才第一书》)。 (3) 关于创作心境。 《答李大临学士书》云:“足下知道之明者,固能达于进退穷通之理,能达于此而无累于心,然后山林泉石可以乐。必与贤者共,然后登临之际有以乐也。” 第二,??欣赏理论。 《六一诗话》曾引梅尧臣之语:“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1)审美欣赏是一种极其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是欣赏者“得于心而会以意”的心理。艺术作品具有“使人可以喜,可以悲,或歌或泣,不知手足鼓舞”的艺术力量。 (2)欣赏者的兴趣、爱好不同,是导致欣赏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唐薛稷书》中说:“得者各以其意,披图所赏未必是秉笔之意也。” (3) 欧阳修还认为,欣赏活动中理性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又唐颜鲁公书残碑》说:“余谓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视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 北宋中后期诗文理论的分化和演变。 北宋中后期,文学理论向三个方向发展, 一是道学家的文论。 二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政治家的文论。 三是以苏轼为代表的艺术家的文论。 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派,此派也有一些观点和主张,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理论家是苏轼。 道学家的文论。 宋代道学(又称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 宋代道学出现,并不偶然。这时期封建伦理秩序面临着瓦解崩溃的危机,程颢《陈治法十事》云: 今礼制未修,奢靡相尚,卿大夫之家莫能中礼,而商贩之类或逾王公。礼制不足以检饬人情。名数不足以旌别贵贱。 道学的最高范畴是“理”,即“天理”。 他们认为,“天理”永恒存在,“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理”的实质就是封建道德伦理纲常,就是封建等级制。 程颢说:“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遗书》五)。“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同上》)。 他们还认为,人要以天理为本,要“治己”、“治心”,使己心合乎天理,故云:“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遗书》)。 周敦颐(1017——1073),道

文档评论(0)

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