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省柳林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每周即时专练6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在中国古代,游山玩水是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山水之乐”被认为是读书人应有的爱好,彰显出“君子”特有的清高品格和文化品位,其意义远远超出单纯的旅行或娱乐。这一旅游文化现象的形成及其价值的提升,是儒家与道家思想互补交融的结果。
道家崇尚“见素抱朴”、“法天贵真”,“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山水景物代表自然与天工,与人为斧凿的庙堂都市恰成鲜明对比。东汉末年,道家思想的影响渐增,有人即指出旅游之乐合乎老庄悟道之旨。迄魏晋南朝,玄学盛行,老庄之道上升为士大夫阶层的流行信仰,山水游览随之风靡。其时士人习惯将观赏自然风光与回归人的自然本性联系起来,如陶渊明的名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等。
山林既然在樊笼之外,于是变成隐逸的代名词。这样,便掺杂了入世和出世(处与出)的矛盾。在儒家传统中,原本存在仕与隐的对立,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孔子对隐士们的评价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由此可见,隐逸包含着强烈的不满和反抗现实的意味。在入世与出世的关系上,儒家与道家从矛盾一变而为互补交融,“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尽管在乱世与衰世,隐居山林仍然具有不合作乃至抗争的意蕴,但鱼与熊掌兼得的逻辑从此占据士文化的主流,居官入仕享受世俗的成就,同时纵情山水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入世而又出世。山水之乐不再是消极避世的选择,而是与功名富贵并行不悖的另一种精神追求。
经过儒道思想的互补交融,追求山水之乐的旅游活动跻身主流文化,成为读书人风雅清高的一个标志,以及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因此,士大夫阶层中流行一种姿态,即不时表露对功名的蔑视和对仕宦的厌倦,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脱去尘俗之气,归隐田野,留连于佳山秀水之间,过自由闲适的生活。即使王安石这样的大政治家也会在登临之际表白:“游者如可得,甘弃万户封。”古代“士”的旅游,与现代的大众旅游迥异。其在本质上是小众化、精英化的,刻意与“众人”保持距离,目的是暂离名利场上的激流险滩,躲避城市的喧嚣嘈杂,从山水中汲取自在逍遥的精神愉悦。
“寄傲山水”的旅游文化完善了士大夫的文化性格。余英时先生认为士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个相对的‘未定项’,所谓‘未定项’即承认‘士’有社会属性但并非为社会属性所完全决定而绝对不能超越者”。他主要从阶级立场和社会功能立论,但“士”的超越性还体现在超脱世俗的追求上。诚然,一般的士大夫多以山水之乐、出尘之想装点风雅的门面,但又不宜简单视之为虚伪做作,因为庙堂和山林的互补交融是士的理想人格,激励士在心理上与世俗成就保持一定距离。特别是当仕途疲倦或官场失意时,山水旅游之乐永远是士大夫的精神寄托。正如余英时先生所言:“也许中国史上没有一位有血有肉的人物完全符合‘士’的理想典型,但是这一理想典型的存在终是无可否认的客观事实;它曾对中国文化传统中无数真实的‘士’发生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鞭策作用。”(摘编自2011年2月1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山水旅游文化”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山水之乐”彰显出“君子”特有的清高品格和文化品位,其意义远远超出单纯的旅行或娱乐。
B、山水景物代表自然与天工,与人为斧凿的庙堂都市恰成鲜明对比。有人说旅游之乐合乎老庄的“悟道”。
C、古代“士”的旅游,其在本质上是小众化、精英化的,目的是暂离名利场上的激流险滩,是遭人鄙视的表现。
D、庙堂和山林的互补交融,使士在心理上与世俗成就保持一定距离。在仕途疲倦或官场失意时,山水旅游之乐成为士大夫的精神寄托。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到了魏晋南朝时期,山水游览风靡,士人习惯将观赏自然风光与回归人的自然本性结合在一起。
B、“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能体现出儒家与道家的互补交融。
C、居官入仕享受世俗的成就,纵情山水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山水之乐与功名富贵成为并行不悖的精神追求。
D、一般的士大夫多以山水之乐、出尘之想装点风雅的门面,但又不宜简单视之为虚伪做作,造就了士庙堂和山林互补交融的理想人格,激励士在心理上与世俗成就保持一定距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儒家传统中,原本存在仕与隐的对立,隐逸包含着强烈的不满和反抗现实的意味。
B、追求山水之乐的旅游活动跻身主流文化,成为读书人风雅清高的标志,以及文人创作的题材。
C、士大夫阶层也有对功名的蔑视和对仕宦的厌倦,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脱去尘俗之气,过自由闲适的生活的愿望。
D、士的理想典型,曾经让中国文化传统中无数真实的士产生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憧憬。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考加油站福建省四地六校2014-2015学年高二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doc
- 高考加油站福建省厦门市2014-2015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PDF).doc
- 高考加油站福建省厦门市2015届高三数学上学期质检检测试题理(无答案).doc
- 高考加油站福建省厦门市厦门双十中学2015届高三数学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理(PDF).doc
- 高考加油站福建省永安三中2014-2015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
- 高考加油站福建省漳浦三中2014-2015学年高二数学上学期第二次调研文(答案不全).doc
- 高考加油站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doc
- 高考加油站福建省诏安县桥东中学2015届高三数学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卷理(答案不全).doc
- 高考加油站福建省周宁一中、政和一中2015届高三数学第三次联考试题文(无答案)新人教A版.doc
- 高考加油站甘肃省白银育正学校2014-2015学年高一数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 高考加油站甘肃省柳林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每周即时专练7.doc
- 高考加油站甘肃省柳林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每周即时专练8.doc
- 高考加油站甘肃省柳林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每周即时专练9.doc
- 高考加油站甘肃省柳林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每周即时专练10.doc
- 高考加油站甘肃省柳林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每周即时专练11.doc
- 高考加油站甘肃省柳林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每周即时专练12.doc
- 高考加油站甘肃省柳林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每周即时专练13.doc
- 高考加油站甘肃省柳林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每周即时专练14.doc
- 高考加油站甘肃省柳林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每周即时专练15.doc
- 高考加油站甘肃省柳林中学2015届高三语文每周即时专练16.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