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说课稿.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人教A版第三章3.的内容,教学安排是课时。对于三角变换、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等三角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与两角差的范围并不一致,还要分类计论。分类讨论是学生的弱项,客观上也成为学习本节的不利因素,也成为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1.知识目标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 ②通过观察、对比体会公式的对称美,给学生以美的陶冶。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与运用。 难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两角差的范围的讨论。 解决难点的关键是,搞清向量夹角的范围,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使角的关系变得形象直观,容易找到与向量的夹角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降代难度,化解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坚持“低起点-小步子-引方法-勤反馈”四个基本原则; 低起点旨在带所有学生入门,积极参与课堂,打消学困生的畏难情绪;小步子是指设置难度梯度的问题情境和练习题以及变式训练,让学生学得轻松,易于掌握;引方法是数学教学中需长期坚持的原则,数学非常体重方法的引导和思维的训练;勤反馈是课堂效率得以保障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交流讨论,回答问题,以及上黑板做题,课堂小检测等方面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2)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为主导表现为:采用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简易性和直观性,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合理有序,符合学情,对错误解法的同学思维习惯进行引导等.学生主体性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进度要随学生的思维情况而定;让学生主动参与公式的推导,交流讨论,练习提高的全过程. 六、教学用具分析 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 七、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如图, 用的三角函数表示点P,Q的坐标? 若 温故是为了作好铺垫,且3个问题都是后面推导公式需要用到的。 (二)探究新知,公式推导 不用计算器,你能求出cos15°吗? 通过计算会研究,你能发现什么? 3.我们猜想,能否成立?你能证明这个猜想吗? 构造向量:  思考:上面图中向量的夹角是怎样的?范围是怎样的? (,且)正与向量夹角的范围相符,所以我们自然地列出了表达式,但是的范围可不可能超出呢?  探究: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将OA旋转 到下图的位置,显然此时已经不是 向量的夹角,如何讨论?  通过交流讨论,得到结论: 对任意角都有  “先猜想后证明“是培养学生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数学发现的主要图径。教学中,我把推导过程灵活处理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由于所用工具向量夹角的限制,公式推导需要分类讨论,逐渐引导,通过问题引发思考,层层深入,最后达到推导的完备。 这样做容易上手,由浅及深,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使难度大大削弱,从而突破难点. (三)巩固应用 例1 利用余弦公式计算的值. 分析:, 变式(1):怎样求的值? 变式(2): ; = 。  例2 已知,是第三象限角,求的值. 让学生黑板演算,强调书写规范! 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差,有多种构造方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小结   方法和内容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自我小结;并注意认识公式结构的特征,了解推导过程.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运用.  (五)作业与反馈  1. 已知 2. 3. 思考:=? 4.选作:参照教材,并上网查找两角差余弦公式的其它推导方式 评价与作业体现了基础性,灵活性和发展性,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教学设计说明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有多种证明方法,在教材改革过程中也经历过不同的偿试。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法和学法的选择往往是上位的,它直接决定了问题处理起来的难易程度。本节课采用的“向量数量积”的方式,是较简单的一种方式,而难点也由此产生,要根据向量夹角的范围来进行分类讨论,为了降低难点,引导学生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处理方式,而没有上来就分类讨论,化解了难点。另外,教材中还介绍了从三角函数线的角度进行证明的一种思路,根据实际情况,作为课外探究内容,同时也丰富了作业的层次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1 1

文档评论(0)

30832757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