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浮沉沉的杰弗里·维尼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浮浮沉沉的杰弗里·维尼克   如果说每一位成功的投资大家都有着足够幸运的话,那么对于杰弗里?维尼克(Jeffrey Vinik)来说,这便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但就如所有经历过凤凰涅槃的人一样,正是因为经历了痛苦与幸福相互转换的这些过程,才使得维尼克的人生变得精彩。   一帆风顺的开端   维尼克1959年3月22日出生在新泽西州的一个小县城,父亲是一名非常成功的交易员。就读于美国著名的私立高中河谷日校(Riverdale Country School)的他,在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表现出很高的天分。那时候他的玩伴曾描述他说:“这是一个非常勤奋、安分守己而且喜欢收集棒球卡的家伙”。   1981年,维尼克从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毕业,并获得了经济学和工程学的双学位。之后,他在价值线公司(Value Line)谋得股票分析师的职位。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他师从该公司著名的价值投资分析师理查德?奥扎洛夫(Richard Ozaroff),学会根据营收等数据来精选股票。奥扎洛夫对维尼克赞赏有加,他觉得这家伙是一个非常聪明而且自信的年轻人。   1985年,维尼克又获得了哈佛商学院的MBA学位,毕业之后,他通过正常的招聘流程进入一向喜欢引进年轻血液的富达基金(Fidelity Investment)。在27岁那年,维尼克便开始执掌富达精选能源行业基金,同时在彼得?林奇(Peter Lynch)手下学习如何挑选成长股。   1990年,彼得?林奇正式卸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一职,维尼克在跟随莫里斯?史密斯(Morris Smith)学习2年之后,从1992年开始独自掌管麦哲伦基金,这一年他只有33岁。差不多10年的时间,维尼克便成功地从一名学生变成了基金掌门人,在受到普遍赞赏的同时,也有人指责他“鲁莽而无礼”,原因是维尼克刚上任就不断地抛售彼得?林奇所青睐的、当时深受欢迎的消费类股票,而买入那些不受欢迎的能源、科技和重工业的股票,这样的举动显然会被一些彼得?林奇的曾经支持者所指责,不过,仅一年之后,《巴伦周刊》便宣布维尼克才是真正的“赢家”——正如维尼克当时所预测的那样,半导体、石油服务和天然气行业的股票领跑市场,而过去的一年消费类股票却下跌了。   数据显示,从1992年到1995年,维尼克为麦哲伦基金带来了17%的年均回报率。而在他掌管富达成长收益型基金期间,他把这只基金40%的资产变为现金,使得投资者避免了经济衰退时带来的最糟糕的影响。这些主要得益于维尼克对传统的成长股毫无兴趣,他极力避免30、40或50倍的市盈率。他喜欢低市盈率的股票,也就是“合理价格成长股”。维尼克曾透露说,“对于一家增长率为15%或20%的公司,我可能会支付12倍的市盈率。而对于一家增长率为40%的公司,它可能值25倍的市盈率。”   在1995年顶峰的时候,麦哲伦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500亿美元,而富达基金每天的整体交易量更是占据了纽约证券交易所总交易量的15%。即如果麦哲伦买下一家价值1亿美元的公司的所有股票,哪怕股票市值翻到2亿美元,基金整体也才涨了0.2%。   沽空科技股付出惨重的代价   随着基金规模的不断增长,维尼克管理这只全球最大规模共同基金所面临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为这样的规模给维尼克所擅长的“从小规模的股票中选出便宜货”的投资方式制造了很大麻烦。   为了给基金带来更好的业绩,维尼克决定赌一把。   1995年,在股市上涨的时候,维尼克抛售了麦哲伦基金的大部分科技类股,原本在科技股上麦哲伦投资了43%的资产。到了同年11月时,维尼克已经把曾经约530亿美元的基金头寸削减到了不足25%,而到了1996年春天,麦哲伦只剩下3.5%的资产在科技股中。当时维尼克认为,科技股已经变得过度投机,于是在当年的年报中他曾写道,在接下来的一年或两年,债券将会跑赢股票。   基于这种想法,维尼科把麦哲伦基金11%的资产换成现金,拿出了19%的资金买入政府债券,他在赌股市会跌。不过,维尼克选择的时机似乎不对,因为利率上升,债券下跌,科技股股价继续攀升。结果,到1996年初,麦哲伦基金收益率的3年纪录滑落到了同期标普500指数的收益率之下,500亿的投资组合加起来下降了1.3亿美元。虽说麦哲伦还有五分之四的钱在股票上,并没有因此亏空,但债券的熊市搞垮了麦哲伦的相对业绩。在这一年,麦哲伦基金在全美628只股票型共同基金里仅排到第590名。很快,投资者就做出了反应——一连14个月,他们都把钱抽离麦哲伦基金。这让现实的华尔街将矛头指向了他。   于是维尼克成为“众矢之的”,一些报纸公开质疑维尼克。有的记者甚至指控他操纵股票,有的报纸则直接发起了人身攻击。这样的结果不仅令麦哲伦基金名望受损,同时维尼克的声望也变得摇摇欲坠,到199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