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酶活力测定.docVIP

实验一: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酶活力测定.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验一: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酶活力测定.doc

实验一:淀粉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酶活力测定 指导老师:辛XX 生命科学学院XX级生物技术班 XX 同组人:XX,XX,XX,XX 摘要:目的:从以分离到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中筛选出能产生生理活性物质的菌株并测出淀粉酶活力。方法:利用土壤制成菌液,将其涂抹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再用淀粉培养基培养,最后通过淀粉透明圈的大小来判断淀粉产生菌产淀粉的能力。再使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量淀粉酶的酶活力。 关键词:淀粉酶;透明圈;酶活力;分光光度计 我们从学校的花坛中采集一些土壤样本,拿到实验室中,进行淀粉产生菌的筛选。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将土壤稀释液涂在不同类型的培养基上,在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几天后在拼板上课长出细菌或者是其他的微生物,并繁殖形成菌落。将初次筛选得到的微生物接到淀粉培养基上培养,因为只有能够产生淀粉酶的细菌才能够利用培养集中的淀粉成分来完成自身的生命活动,才能够生存。故在淀粉培养基上长出的菌便是淀粉产生菌。 淀粉酶是指一类能催化分解淀粉分子中糖苷键的酶的总称,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实验材料 长春师范学院家属楼前小菜园 1.1.2实验药品 碘液、2%可溶性淀粉、pH6.0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标准糊精溶液、0.5mol/L乙酸、0.85%生理盐水。 1.1.3实验仪器 培养皿、锥形瓶、高压灭菌锅、超净工作台、恒温水浴锅、分光光度计。 1.2方法 1.2.1培养基的配置 (1)分离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溶于1000mL蒸馏水中,再加入15g琼脂粉,pH调至7.2,121灭菌15min,待冷却至50左右时,于超净工作台倒平板():可溶性淀粉 2 硝酸钾 1 磷酸氢二钾 0.5 氯化钠 0.5 硫酸镁 0.5 硫酸亚铁 0.01 琼脂 2 水 100毫升调整pH值到7.2~7.4 1 2 3 4 5 6 7(样品) 淀粉稀释液/ml 2(0%) 2(0.2%) 2(0.5%) 2(1.0%) 2(1.5%) 2(2.0%) 2(2.0%) 缓冲液/ml 1 1 1 1 1 1 1 40摄氏度水浴保温5min 蒸馏水/ml 1 1 1 1 1 1 0 粗酶液/ml 0 0 0 0 0 0 1 40摄氏度水浴保温30min,然后放入沸水浴5min 稀碘液/ml 1 1 1 1 1 1 1 (5)酶活力测定 酶活力以每毫升粗酶液在40摄氏度,pH6.0的条件下每小时所分解的淀粉毫克数来衡量。 2实验结果 2.1淀粉产生菌的筛选 含有透明圈的即为淀粉产生菌 2.2酶活力测定 2.2.1实验原始数据 管号 1 2 3 4 5 6 7 0 0.015 0.040 0.043 0.022 0.024 0.055 2.2.2标准曲线: 2.2.3计算 样品的 =0.055 查标准曲线可得:淀粉含量=0.055/0.0128=4.297mg 初始淀粉含量=2g/100ml×2ml=0.04g=40mg 被消耗的淀粉含量=40mg-4.297mg=35.703mg 酶活力=35.703mg/(1ml×0.5h)=18.8515 mg/(ml·h) 3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因菌种特性、接种量大小、培养时间、酶的稳定性、温度范围、平板厚度等均影响平板菌落水解圈直径大小,所以有一定误差。绘制的淀粉含量标准曲线也会受到影响及误差而造成不准确。 参考文献 [1]吴根福、杨志坚.发酵工程实验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王弋博,李博,李三相,张海林,金文晶. 异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纯化及生长特性.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 [3]王丽丽,仪宏,田庄,李志军. A2淀粉酶产生菌的平板筛选法的研究与改进. 河北轻化工学院学报,1998. [4]李艳.发酵工程原理与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吴燕萍、金其荣、李迅.微生物法生产普鲁兰酶的研究[J ].生物技术,1998,8(6):14-17. [6]袁勤生.应用酶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7]江均平.热稳定的曲霉植酸酶.微生物学报.1996,36(6):476~ 478. [8]郭杰炎,蔡武城编著.微生物酶.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6. 75~ 77. [9]邬显章.酶的生产技术.吉林:吉林科技出版社,1988. 360~ 365. [10]唐蕾.耐热性普鲁兰酶进展[J ].天津微生物,1983. [11]杨秀芳,吴桂霞,钱华萍.白豆中α-淀粉酶提取条件的研究.陕西科技大学学报.1000-5811(2077)02-0079-0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iwen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