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披式”佛衣样式的研究--刘晓.pptVIP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佛教艺术中的“半披式”佛衣样式研究 学生:刘晓 学号:2121032 指导教师:李甍 研究意义 佛像着衣方式中的细微变化,往往蕴含着宗教文化背景的重大变化。 研究样式或可视为由形式入手,最终仍是希望解决样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深层文化内涵的问题。 佛衣种类及披着方式蕴含有佛教造像的地域及民族化特征,其变化发展关系到不同地域间佛教艺术如何相互影响和传播。所以明确佛衣样式的变迁,也是认识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基础性工作。 文献宗述 费泳:《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佛衣样式研究》中华书局 2012年4月 杨泓:《试论南北朝前期佛像服饰的主要变化(《考古》1963 年第6期) 费泳:《论南北朝后期佛像服饰的演变》(《敦煌研究》2002 年第2期) 郑建萍:《佛像服饰特征探析》(《美术观察》2007年第10期) 吉村怜:《古代佛、菩萨像的衣服及其名称》(《2005年云冈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文物出版社2006版 冈田健、石松日奈子:《中国南北朝时代的如来像着衣研究》(上、下)(《美术研究》356号、357号,1993年) 费泳 :《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 卢辅圣 漆澜:《中国南方佛教造像艺术》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4 《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五分律》南朝宋佛陀什、竺道生译 《十诵律》鸠摩罗什、弗若多罗译 内容摘要: 探寻中国汉地佛像“半披式”样式。“半披式”是中国佛像服饰民族化进程中发生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佛像衣着样式。本研究结合造像实例及律典规制, 对7世纪前汉地“半披式”佛衣的披着方式、构造及演绎予以疏理, 阐释其在同期多样化佛衣样式中的发展脉络。 目录 “半披式”佛衣概述 5世纪末以前的“半披式”佛衣 5世纪末至6世纪末的“半披式”佛衣 6世纪末以后的“半披式”佛衣 新疆地区的“半披式”佛衣 “半披式”佛衣向朝鲜半岛及日本的输出 出现时间:5世纪初 地区:北方地区 甘肃炳灵寺第169窟、云冈、麦积山、莫高窟等石窟寺 样式特征:佛衣半披右肩 延续方式:5-6世纪中期,“半披式”与“敷衣博带式”叠加; 6世纪中期后,与“敷衣双肩下垂式”及“敷衣博 带演化式”融合。 第一节 5世纪以前的“半披式”佛衣 一、炳灵寺“半披式”佛衣的典型特征 由下表看出“半披式”佛衣名称主要取自佛衣半披右肩这一特征 二、莫高窟、麦积山、云冈早期佛像中的“半披式 ”佛衣 汉地较早出现佛衣作“半披式”的实例, 除炳 灵寺第 169 窟及 北凉石塔外就是莫高窟、麦积山及云冈造像, 这三地石窟主尊 佛衣多为“半披式”。   (二) 制作手法 衣纹:仿泥塑贴条法或泥塑贴条法。 断面扁平状凸起, 凸起中心部位刻有阴刻线。 (三)衣纹结构 三地“半披式”袈裟的衣纹褶皱结构均出现程式化的“Y”形或倒“Y”形,其中尤以麦积山与云冈更为相似,两地造像胸腹部衣纹作倒“Y”形,肩部衣纹均做“Y”形。莫高窟第272窟主尊衣纹只在胸腹部出现倒“Y”形,这种衣纹结构不见印度和炳灵寺第169窟,应属汉地创新。 三、单体石雕、金铜佛中的“半披式”佛衣 应用于单体造像的发生时间较石窟造像要迟。衣纹塑造多用仿泥塑 贴条法,衣纹组织多在左手臂和胸腹部分别出现“Y”形和倒“Y”形,且 袈裟右上角多被置于左肩。 第二节 5世纪末至6世纪末的“半披式”佛衣 一、“半披式”与“褒衣博带式”佛衣的叠加披着 两种本是各自独立的披着样式。“褒衣博带式”发生时间晚于“半披 式”。南北朝中后期,“半披式”失去了之前的主流地位,以寄生的 方式依附于诸多新型佛衣样式中。但未退出历史舞台,通过与 “褒衣博带式”叠加方式得以延续。 二、“半披式”与“褒衣博带演化式”佛衣的叠加披着 三、“半披式”融入“敷搭双肩下垂式”的佛衣披着 此方式不是以叠加披着的方式呈现,而是通过对“敷搭双肩下垂式” 中右

文档评论(0)

bhy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