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备课资料.docVIP

人教版历史必修2《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备课资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备课资料 九江市一中 周明学 2012、4、2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三阶段:汉唐时期南亚佛教文化的传入和本土化;明清时期欧洲文化的传入;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 近代西学东渐三阶段:物质文明传入(洋务运动);政治文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精神文明(新文化运动)等 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变化最大的一百多年,是新陈代谢、急遽变革的一百多年。 近代以来,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风俗习惯,还是典章制度,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还是政治文明,与男耕女织的旧时代大不相同了。 变化过程中,影响中有西方文化的因素——如西学东渐,西俗东传,趋势中有中国走向西化、近代化。 物质生活: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如衣食住行,如收入、家用器具等。 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这亦是习俗的基本定义。 一、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1、发式演变: 发式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何种样式都无可厚非,与时变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今天看来,发式的选择似乎是一件个人的私事。但在中国历史上,发式被赋予了特殊含义。 (1)历史上发式演变的三阶段: 披发阶段——远古时代,男女都蓄长发,任其自然生长,十分零乱,出于劳动和生活的方便,把长长的头发,用石头相对砸断、变短,保持自然垂落状态。 挽髻或者束发阶段——远古时代后期到明朝,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髻: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即“束发为髻”。一般在15岁以前,男子和女子都蓄发不剃,头发都是垂下来的,称为“垂髫”(陶潜《桃花源诗并记》:“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到了15岁左右(男20岁,女15岁),举行成年礼时,就要把头发扎起来,用一个头饰包裹起来,束发于顶,加上冠、笄,男称之为弱冠,女称之为及笄,意思是成年的人,从此以后终身不再剪头发。 也有学者认为,在商周时期曾经一度采用或者流行过梳辫发式,战国以后,由于汉族男女改梳发髻,因而梳辫的越来越少。不过,有些少数民族却一直保持了这一习俗。蒙古人统一中国时,蒙古人采取“三搭辫”的辫发发式,他们是剃光头顶,前额留一小块头发,两鬓间各梳一辫。在其统治之下,汉人大抵多为辫发,直到明太祖从蒙古人手中夺取天下后,才恢复汉族发式。但到底汉人是被迫还是自愿改变发式,仍有待研究。 在儒家文化形成和渗透过程中,孔子提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至也”孝道观念逐渐为汉族社会所信奉,头发与伦理观念牵涉在一起,遂使其变得更加敏感神圣,乃至产生缺少毛发就是身体不完整的观念。在古代,自己剃光头,通常会被当作一种叛逆,另类对待,即是一种疯癫的表现。削发为僧是不孝的表现。夏商周到东汉时期,有一种刑罚叫“髡(kūn,音“昆”)刑”,是上古五刑之一,为将人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是一种耻辱刑。髡刑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犯者所实施的惩罚,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孝之始也。所以剃光了是对他的一种羞辱。《三国演义》中有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兵临南阳,因座马惊奔踏了禾苗,触犯了他自己规定的“践苗者斩”的禁令,便“割发权代首”,以儆效尤。这既是把头发当成身体的替代物看待,又可算作“髡刑”的一种变通,虽是故事,却真实地反映出古代社会的发肤观念。即使在今天,犯人剃光头仍然被认做一种惩戒和区别。 此外,与头发相关形成了许多礼俗,如一缕青丝可以寄托少女的思念情意,结发夫妻象征着夫妻和好,白头偕老,像前面所述的少年束发则代表着成年,发式因而成为区分成年与未成年的标志。 总之,发式具有伦理意义(道德规范),剃发是不孝的表现,是侮辱与惩罚的表现。 发式革命阶段——一般认为发式发展史上有两次发式革命,即明末清初的剃发蓄辫;清末民初的断发剪辫。 (2)两次发式革命: 明末清初的剃发与清末民初的剪辫是中国近世发式演进的重要阶段。在这两次发式变革中,发式均被塑造成新国民形象的外在表征,成为被改造的国民身体的替代物。发式的改变与否,代表着国民身份的不同归属。每次政治权力的交替,都要靠一系列政治运作来实现,近世发式与发式观正是在权力斗争中被利用和改造。 其一,明末清初的剃发蓄辫—— 清王朝取代明朝之初,以武力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前额剃光无发,而脑后梳着长辫),在一些地方闹得血流成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成为当时一大社会问题。江南人民喊出“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清军此时已无军事上的隐

文档评论(0)

pocaihai1911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