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春版语文八上第18课《毛遂自荐》教学参考.docVIP

【精品】长春版语文八上第18课《毛遂自荐》教学参考.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八 毛遂自荐 作家与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天文学家唐都、史官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共计三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有本纪十二,列传七十,此外还有世家三十、表十、书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字,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文学成就亦很高,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毛遂自荐》是《史记》中一篇流传较广的文章,作者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对比衬托的手法把毛遂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思考与讨论 一、毛遂本是一个默默无闻、可有可无的食客。然而当国家危在旦夕时,却不顾他人歧视、嗤笑,挺身而出,自荐去楚。他的外交才干和过人勇气在赵楚谈判中表现得尤其充分。谈判因为楚王畏惧强秦,整整一上午不能达成合纵协议。毛遂不拘礼仪,勇武过人,十分机敏。面对楚王的呵斥,他毫不惊慌,从精神上震慑楚王,让他贴耳恭听意见;然后再针对楚王的心理,抓住秦楚矛盾,陈述利害,合情合理地得出“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迫使楚王不得不同意合纵。 二、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做门客三年,没有得到展示才华的机会。一朝得到机遇,勇于自荐,出使楚国,在朝堂之上舌战楚王,有理有据,在情在理,终于使赵楚两国歃血为盟,毛遂自己也被拜为上宾。毛遂自荐,传诵千古。读了这个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反思: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呢? 有关资料 一、对课文的理解 一部《史记》,主要是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来塑造历史人物的。《太史公自序》说:“争冯亭以权,如楚以救邯郸之围,使其君复称于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传》。”这篇传记下面就围绕关系到赵国存亡的邯郸被围事件来表现平原君这一个“未睹大体”的“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的形象。 邯郸被围是平原君“利令智昏”造成的恶果。本来韩国在秦国的进攻下已把上党地区割让给秦,而平原君却去劝赵王接受上党守冯亭的投降,把强秦早就窥视、即将到手的上党地区收归己有。于是造成秦兵大举入侵、邯郸岌岌可危的局面。这一事件最能说明平原君的贪图小利、不识大局。司马迁把它写入《赵世家》。 清人吴见思说:“传中不载冯亭事,却于赞中补出,为平原讳也。” (《史记论文》) 传中所写的几件事都在邯郸被围之后。 一件事是出使楚国,结盟求救。这里继续抓住他以养士著称的特点写他的“未睹大体”。他虽然“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然而出使之前“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却仅“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可见他门下真有本事的人不多,大抵是些混饭吃的庸才。而在这次出使中真正起了决定性作用、使之取得成功的,还不是这十九人,恰恰是没有被平原君挑上、自荐的毛遂。毛遂在平原君门下三年,始终不得重用,“左右未有所称颂”。足见平原君的不识才,他手下人的忌才。难怪明人李卓吾要在这段史料的书眉上,批上“眼瞎”二字(《史纲评要》)。不过,平原君在毛遂促成同楚合纵之后,连声赞扬毛遂“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并一再自责“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表现了一种认错知改的精神,这在当时的贵族中还是难能可贵的。这也许是司马迁称他为“佳公子”的一个原因吧。 通观全篇,平原君在当时的旧贵族中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不像有些贵族那样醉生梦死,不务国事;也不像孟尝君那样“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司马光《资治通鉴》),只图个人荣华富贵,甚至为此勾结外敌。平原君在国难当头之时,还能听取意见,做些于国于民有利的事,可以称作一位“佳公子”。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平原君同毛遂所批评的十九个门客一样,是碌碌无为的“因人成事者”,尤其是他的缺乏主见,目光短浅,贪图微利,造成因小失大,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祸。“佳公子”尚且如此,等而下之的就更不值一提。这表明平原君所代表的旧贵族已经没落,难免灭亡的命运了。 《平原君列传》之所以为后世传诵,不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