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来胜——案例分析(65则)
案例1.
阮某,男,34岁,越南公民。1999年4月2日,阮某为报复本国公民胡某(汽车司机),在越南境内将胡某驾驶的一辆往返于中越两地的客车刹车装置严重破坏,企图制造事端,陷害胡某。同年4月10日,胡某驾驶满载越南旅客24人的汽车从越南开往中国境内,在进入中国边境后汽车拐弯时,汽车刹车装置失灵,虽经胡某采取减速、擦边等办法,仍未避免事故发生,汽车最后撞在山岩上,车身受到损害,直接经济损失合人民币5万余元,造成2名旅客死亡、1名旅客重伤。1999年5月1日,阮某进入中国境内采购货物,被我公安人员发现后被拘捕。公诉机关以阮某犯有故意毁坏财物罪和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阮某的辩护律师提出管辖异议,认为此案不应由中国管辖。
问:我国刑法是否对阮某毁坏车辆案件有管辖权?为什么?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阮某应如何定罪处罚?
案例2.
赵某,男,1971年2月出生,系中国公派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留学生。赵某在日本留学期间与女友、同在早稻田大学留学的刘某发生感情危机,怀疑是另一留学生汪某从中挑唆所致。1994年4月2日,早稻田大学中国留学生在一家餐馆自发举行联谊会,赵某借机向汪某进行挑衅,双方争吵起来后,赵某用空酒瓶朝汪某头部猛击,致汪某昏迷倒地。汪某经抢救无效于次日死亡。1994年5月,赵某在日本以伤害致死罪被判处5年惩役,1999年5月刑满释放。同年6月,赵某回国。1999年7月,我国公诉机关以故意伤害罪对赵某提起公诉,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赵某有期徒刑2年。2000年4月,赵某在服刑监狱教育座谈会上主动向管教人员交代其还有两次前科:一是于1985年3月在河南老家曾抢劫他人财物(依法应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二是于1994年2月曾与国内“蛇头”相互勾结将1名中国妇女拐卖到日本(依法应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赵某同时提出申诉,认为自己的故意伤害行为在日本已经接受了惩罚,我国司法机关再对其判刑,有“重复评价”之嫌,要求改判。请问:
(1)我国司法机关对赵某追究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是否合理?
(2)在赵某主动交代前科后,对其应如何处理?
案例3.
被告人吴某(男,45岁,已婚)与被告人田某(女,31岁,未婚)长期发生不正当性关系,并均有吸毒嗜好。2000年11月,二被告人相约从四川老家来到北京做皮货生意,并在北京市某地租用一间民房,以夫妻名义姘居。在姘居期间,两人多次用电话联系贩毒分子将毒品送货上门,以满足其毒瘾,吸毒后又经常用照相机自动拍摄两人裸体性交姿态和单人裸体淫秽照片,其神秘举动后引起房东怀疑,房东便向民警举报。2000年12月25日,二被告人又在房间拍摄裸体性交姿态照片,被公安人员当场抓获。公安人员从现场查获二被告人已冲洗出的两人及担任裸体淫秽照片50张,已经拍摄而尚未冲洗的胶片2卷,以及毒品海洛因5克。另外,还缴获吴某从公开出版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书中节录复印的有关性行为描写的20本单印本(经鉴定属于色情作品),吴某交代说是在自己“夫妻”俩皮货店顺便出售。此案在公安机关以制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和贩卖毒品罪(共犯)立案。检察机关认为,二被告人的自拍淫秽照片和拼凑、兜售色情作品的行为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构成制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其主动要求贩毒人员将毒品销售给自己吸食,构成贩卖毒品罪的教唆犯,构成贩卖毒品罪的共犯,一审法院以制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和贩卖毒品罪对二被告人实行数罪并罚,判处吴某有期徒刑10年,判处田某有期徒刑8年。
请问:一审法院判决结论是否正确?说明理由。
案例4.
被告人蔡某是某乡镇服装贸易公司总经理,自1994年10月至1996年11月,先后亲自或指使员工以签订贸易合同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25万余元,所得赃款赃物均归该贸易公司所有。1998年8月检察机关以该服装贸易公司和蔡某犯有合同诈骗罪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被告人蔡某以“自己没有得钱物,东西都归了公家所有”为由进行无罪辩护。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蔡某实施合同诈骗犯罪行为时,我国刑法还没有规定合同诈骗罪,根据当时的法律该贸易公司不构成犯罪,所以公诉机关关于服装贸易公司犯有合同诈骗罪的指控没有法律根据;但是,对于被告人蔡某的行为,1996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4款作了明确规定:“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1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数额在20万元至30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所以被告人蔡某无罪的辩解不能成立。一审法院同时认为,根据修订后的刑法第224条的规定,蔡某代表单位诈骗的行为构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