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研究.doc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研究
向廷生 何正国 佘跃惠 柳常青江汉石油学院地球化学研究中心前 言微生物采油是利用微生物的活动及其代谢物进行强化采油的技术[1~3]。本文采用从油田水中分离出的菌种,以青海七个泉油田原油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较详细的室内实验研究,目的是弄清所筛选出的微生物对七个泉油田原油的作用及效果,以寻求提高该油田原油采收率的新途径。原油组成和化学结构的变化1 菌种来源本实验中采用的菌种从辽河油田、塔里木油田、江汉油田等大量油水样品中分离、培养、纯化而得。结合青海七个泉油田原油物性及油层水高矿化度特征,在其中进一步优选出优秀菌种,有关特性见表1。表1 供实验用的3种细菌主要生物特性表菌种号菌落特征细胞形态大小(μm)革兰氏染色是否运动是否需氧分类地位DLA5白色,光滑,薄而平长杆1.5×0.6 G-运动兼性梭状芽孢杆菌属LB7白色,粘稠短杆0.7×0.3 G-运动兼性牙孢杆菌属HG9白色,表面不平球形0.3×0.3 G+运动兼性假单孢菌属 2 微生物处理原油产生短链有机酸实验采用HP3D-CE高效毛细管等速电泳仪分析短链有机酸,选用长50cm、内径50μm的熔融石英细管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样品取自微生物作用原油后的水溶液。将缓冲溶液、有机酸标准样及水样分别用0.45μm微孔水系样滤膜过滤,直接进行分析。取DLA5和HG9细菌处理七个泉油田5-8井原油后的水溶液及不加细菌处理的空白对照水样分析。在空白对照水样中未检测到短链有机酸,而用细菌处理过的水溶液中检测到大量有机酸(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所选用的微生物作用原油主要产生乙酸,另外还有几种短链有机酸。表2 5-8井原油微生物处理后水中短链有机酸含量表样 品有机酸含量(10-6g/cm3)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DLA5处理2.85 183.83 28.17 9.65 1.23HG9处理10.05 216.19 22.39 6.01 7.28 3 微生物处理原油产生气体将混合菌液与5-8井原油按1∶1体积比混合,充满100mL三角瓶,用带有导气管的胶塞密封,将其置于50℃恒温箱中,静置72h。实验过程中采用带压排水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然后将气体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结果,甲烷占4.57%,乙烷占3.10%,丙烷占4.25%,二氧化碳占0.82%,氮气占61.3%,未知气体占25.6%。由此可知,所选微生物作用于原油产生的气体主要是氮气,另外还有低分子量烷烃和二氧化碳。这些气体使产层压力增加,有利于驱出原油,增加产量。4 微生物降解原油重烃(1)原油族组分变化对微生物处理前后的原油进行族组分分离,得到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及沥青质。5-8井和中19井原油受微生物作用前后的组分变化见表3。从表3看出,2口井原油受微生物作用后,均有饱和烃、胶质表3 微生物处理前后原油族组分含量表井 号族组分含量(%)处理前处理后5-8井饱和烃芳烃胶质+沥青质73.9015.8010.2874.3714.1711.46中19井饱和烃芳烃胶质+沥青质68.3017.2212.4871.2915.7712.9353 石 油 勘 探 与 开 发 1998年8月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25 No.4 沥青质增加,芳烃减少。(2)分子结构的变化 将分离得到的饱和烃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气相色谱仪为HP5890Ⅱ,毛细柱SE-54,0.32mm×0.52μm×25m。升温程序为:100℃恒温2min,以3℃/min的速率升温到300℃,然后恒温30min。原油受微生物作用前后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见图1。图1 5-8井(a)和中19井(b)原油微生物作用前后正构烷烃分布曲线5-8井原油的∑nC21-/∑nC22+从作用前的1.58变化到作用后的1.82;中19井的∑nC21-/∑nC22+从作用前的0.88变化到作用后的1.19。从图1中可以看出高碳数烷烃有一部分变成低碳数烷烃,但nC16、nC17和nC18在受微生物作用前后变化很小。可见微生物可选择性地降解某些高碳数的正构烷烃。为进一步研究各组分在微生物处理前后分子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饱和烃有—CH3和—CH2—的一系列相关峰(2955cm-1,2924cm-1,2852cm-1,1463cm-1,1377cm-1,720cm-1)。芳烃除了有这些相关峰外,还有1602cm-1、864cm-1、812cm-1等吸收峰;胶质除具有芳烃吸收峰外,还有3256cm-1、1652cm-1、1021cm-1宽带吸收峰,说明该组分主要是含氧、氮等杂原子的化合物。为得到半定量的结果,用各特征吸收峰的积分面积(S)与同一谱图中的1463cm-1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