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电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病毒電池 指導老師:黃顯宗 日 期:5/5/2006 麻省理工的科學家們致力於微小病毒的應用研究,以其建造出微小的「奈米導線」結構來取代現今的鋰電池。 藉由調控病毒內的一些基因,使其基因可以在特殊的電子裝置中被誘導而生長並自我聚合。分子自我聚合是一個現今常用於設計分子結構時的方法,它有幾個優點: 1. 它解決了複雜的化學合成技術,使得分子層次上的結構修飾更為容易。 2. 在現今合成複合物或是功能性結構,它帶給我們很多靈感。 3. 它可以直接合併生物結構。 4. 它合成的結構安定性高,且錯誤少。 這個由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Angela Belcher、Paula Hammond 和 Yet-Ming Chiang所領導的計劃,目標是製造出能量最大、質量最小的電池,他們希望其產品的體積範圍可以從米粒般大小到現在市面上販售的電池皆可容納。 電池包含兩個性質相反的電極:一正極一負極,兩者間隔著電解質,MIT團隊的工作便是利用極為複雜的聚合技術來製造正極。 特別的是,他們在實驗室裡操控正常病毒株的基因,使病毒能收集一些特定的物質,例如氧化鈷和金,且由於這些病毒帶負電,能在相反電荷的聚合物上形成一層具有韌性的薄膜。這現象使我們可以得到一層含有高濃度的病毒正極。 這個計劃的報告科學雜誌(Science)上發表。此計劃主持人為:Belcher是的材料科學工程和生物工程Germeshausen講座教授;Chiang是材料科學工程Kyocera講座教授;Hammond是化學工程, Mark A. Hyman講座教授,另外還有五個研究員。 在研究中,這些人改變了病毒的基因,使得它們的蛋白質外鞘可以吸附氧化鈷和金等分子,而這些病毒會在聚合物表面上自我聚集(self assembly)成一條極細的線,這條線直徑只有6奈米,長則為880奈米。 Belcher說:「我們可以讓它變得更寬,且880奈米比個別病毒長倍數,一旦我們改變了這些病毒的基因,我們便可以輕易複製上百萬個病毒電池。」、「在金屬氧化物中,我們選擇氧化鈷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具有非常好的比電性(specific capacity),可讓電池擁有較高的電密度。」意思是它可以儲存比現有電池強兩倍或三倍的電能,且加入金可以增加導線的能量密度(電池每單位重量或體積所能得到的能量,以Wh/kg 或 Wh/L表示)。 另一項重點是,這個反應能在常溫常壓下作用,不需要額外加壓的技術,一方面節省成本,另一方面能量密度對電池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能量密度不足意味著電池中能被利用的電荷有限,例如以電動汽車便是受到能量密度不足使其發展受到限制,目前發展出的電池不是太重就是強度不足而無法取代汽油。然而,電池技術正逐漸創新改進,相信不久的將來能與日趨上揚的油價競爭。 MIT團隊指出:「我們所製造的奈米材料可以比以往的傳統材料多出2~3倍的電能,事實證明奈米結構物質可以改善以舊式技術,產出鋰電池的電化特性,但是製造一個新的電池,需要特別的調控機制使電荷量到達正確的程度範圍。對此,氧化鈷具有絕佳的電化循環性質,因此在奈米環境下以其取代鋰作為電池的電極。」 在初期的研究中,MIT團隊發現可以利用微生物來辨識及聚集目標分子,再藉由病毒自我聚集,形成聚分子。自我聚集的這個技術常見於Hammond實驗室中,他說:「藉由靜電的產生,病毒自然而然聚集在一起的特性,我們可以製造一層介於病毒與聚合表面間,高精密的薄膜結構。」 附錄: 圖一、Angela Belcher, Paula Hammond 和 Yet-Ming Chiang 資料出處: .tw/3.htm /nanotech/nano4/whitesidesAbstract.html /releases/2006/04/060407151616.htm newsoffice2006virus-battery.html 工作分配: MIT Researchers Build Tiny Batteries With Viruses MIT Researchers Build Tiny Batteries With Viruses MIT scientists have harnessed the construction talents of tiny viruses to build ultra-small nanowire structures for use in very thin lithium-ion batteries. By manipulating a few genes i

文档评论(0)

精品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