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和殿的建造看经验、技术和科学的关系(发表版).docVIP

从太和殿的建造看经验、技术和科学的关系(发表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太和殿的建造看经验、技术和科学的关系(发表版).doc

从太和殿的建造看经验、技术和科学的关系 田松 技术有两个来源,经验和科学。建一个简单的房子只要有经验就够了,但如果没有材料力学,建造摩天大楼是不可能的。那么,经验所能达到的限度有多大?比如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建造,是否需要一个精确的定量科学在后面支撑?如没有,它如何能够建成?如果有,它是什么? 技术的两个来源:经验与科学 暂提出这样一个定义:技术是为达到特定目的而采用的有效手段或方法。它包括工具(包括人自身)和对工具的运用(技能、操作规则)。 技术和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1( 但毫无疑问,科学和技术各有渊源。如果把原始人对石器的制作和使用也称做技术,技术无疑有比科学长得多的历史。在古希腊,科学隶属于哲学,掌握在哲学家之手;而具体的生产技术则由工匠掌握。亚里士多德把推理得到的知识叫做科学知识,而把通过实践得到的知识叫做技术知识。([2],p.281)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对热机效率的追求促使人们研究热机的原理,导致热力学诞生。([2],p.336)而电磁理论的应用则创生了一种新型的技术。1864年,J. C. 麦克斯韦在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7年,H. R. 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1901年,G. 马克尼发明无线电报,使电磁波获得了实际用途。之后,又逐渐发明了基于电磁辐射的无线电广播、电视、雷达等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无线电技术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由科学理论推导出来的,是仅凭经验累积不可能获得的。这种源自科学的技术,可名之为“科学的技术”,简称“科学技术”。 更多更普遍的技术来自经验。按照传说,鲁班因被草叶划破了手指,受叶子形状的启发而发明了锯子。(3( 被草叶划破是经验,被发明的锯子则是技术。经验技术中的工具和技能都可由经验累积而逐步发展。 在科学技术中,工具是主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向于使工具的使用简单化。在一把刀面前,庄子笔下游刃有余的庖丁和一个普通屠夫可以有很大的技能差异;但是在现代化屠宰场的电钮面前,他们几乎是平等的。在经验技术中,人本身是最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则使个体的人的价值降低,人之间的差异缩小,成为科学技术系统中的符号。 经验技术是一个基础。科学技术总是要和已存在的经验技术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现实。爱迪生发明电灯时,为寻找合适的灯丝试验了大量的材料,这个过程是经验积累的过程,而不是公式推导的过程。但科学技术从另一个角度涵盖了来自经验的技术。科学理论几乎触及了人类所有的技术领域。传统的经验技术,或者被科学技术所代替,或者被科学重新解释,成为科学技术的一部分。 然而,仍有一部分经验技术游离于科学技术之外。 太和殿何以建成? 太和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修。在前一个时间,哥白尼尚未出生,在后一个时间,牛顿虽已出版了他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但也不过7年。建造太和殿的技术不可能来自西方科学,这是不言而喻的。 事实上,这种可上溯到春秋时期《考工记》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至少在宋朝就已经成熟了。目前可见最早的总结性文献是《营造法式》。《营造法式》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由将作少监李诫奉命编修,元符三年(1100年)成书。该书包括了从行政管理、施工预算到建筑设计、施工规范等与建筑有关的全部内容,(4( 《营造法式》的核心是材份制。材指木料,《营造法式》根据截面线度将材从3寸(宋尺)到6寸规定为八等,各等材对应着不同规模的建筑。如规定3-5开间的殿堂和7开间的厅堂用三等材,殿内藻井和小亭榭用八等材等等。(5( 份是根据截面为矩形的方材所规定的长度单位。“各以其材之广,分为十五份,以十份为其厚”,这样,既规定了材与份的关系,又规定了方材的高宽比例——15:10,即3:2。材的等份一定,份的绝对长度也就定下来了,所以说“以材为祖”。材有八等,故份有八种绝对长度。但份的绝对长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份的数值。《营造法式》中各种建筑构件(如梁、柱、椽等)及建筑单元(如间广、进深)的尺寸都是以份值为单位规定的。如“栋(径16份至30份共五种,……殿堂单补间间广250份左右(增减50份),用21份栋径;双补间间广375份左右(增减75份),用30份栋径……”([6],p.40)所以材等一定,整个建筑便随之而定。 关于材份制的优点,王天在《古代大木作静力初探》中有若干总结。 “采用材份制设计梁、栋、柱可不分房屋大小,不用大量图纸,甚至不必一一计算,仅用一根有刻度的杖杆即可。这种工具,既是尺又是图,小则数尺,大则数丈,低如民舍,高如千仞之塔,莫不如是。([6],p.1) “多大的房子,需要多粗的栋梁呢?在古代没有设计院,也不可能每栋房子都绘制一套详图。为首的工匠既是工程的指挥者、设计者,又是施工者。除了地盘图和侧详图外,其余细部大多以杖杆和口诀传授,成为无文字

文档评论(0)

docinpp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