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公》校札(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祭公》校札(一) (首發) 杨家剛 西北大學历史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 本篇以《逸周書·祭公解》爲底本,以下簡稱“傳世本”,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本《祭公之顧命(祭公)》參證,以下簡稱“簡本”。因行文需要,如非涉及文字形體之討論,引述簡文悉依寬釋。 一、版本傳承及文武王稱謂問題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祭公之顧命(祭公)·説明》言:“本篇是今傳世《逸周書》所收《祭公》的祖本,以簡文與今本相互對照,今本的大量訛誤衍脱,都涣然冰釋。”按“祖本”之説不妥,實則二本有共同祖本,衹簡本爲戰國版本,較流傳兩千餘年之傳世本,其版本質量更佳而已。夫“祖本”者,有直接傳承關係者也。譬如某家爲同一祖父甲所出,甲有二子,遂分二支,长子曰乙,次子曰丙,长子之子曰丁,丙較丁年歲爲長且輩次爲高,衹可謂丙與甲之關係較丁爲近,而不得謂丙爲其侄丁之父耳。就此而觀,傳世本既流傳兩千餘年之久,何可證其確由清華大學所藏此批簡本递相抄録刊印而來?何可證其非由兩千餘年前别處簡本承傳而來? 兹舉一例。簡本言“朕之皇祖周文王、烈祖武王”,又言“惟周文王受之,惟武王大敗之”,又“惟天奠我文王之志”,三言“文王”而兩稱“周文王”,明以“周文王”爲成語。檢傳世本,則曰“朕皇祖文王、烈祖武王”,曰“維文王受之,維武王大尅之”,曰“維天貞文王之重用威”,無一言“周文王”者。再檢《尚書》,於《無逸》兩見“周”字與王號連屬者,一曰“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一曰“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人或以爲“周太王”、“王季”、“周文王”爲成語,實則非也。 按周例無於王號之上加國號或朝代號者,“周文王”之稱僅後世稱述得見,此例至清代猶然,凡加國號或朝代號者,謂前朝之君也,如“漢高祖”、“唐太宗”者,当朝先帝止稱廟號,稱謚號,新崩者稱“大行皇帝”,故不得於康乾之時稱“清世祖”,衹可曰“世祖皇帝”耳。檢諸經籍,周代例稱“太王”、“王季”、“文王”、“文考”、“武王”或“文”、“武”合稱,無稱“周文王”之例。 夫《無逸》之著“我”字於“周”字之上者,謂“我周”也,此特標識其方域與立場者,類“西邑夏”、“大邑商”、“大邦殷”、“殷邦”、“小邦周”、“西土”、“周邦”等,亦類“我大清”之謂。且上古三代國號,皆出部族名,且兼表地域,如“夏”出“有夏氏”,“商”出商族,“周”出周族,又因夏核心區域位殷地之西,殷人謂之“西邑夏”,此與上古方國政治有關。故於三代語境下,“周”字表地域及其與殷商敵我關係之意藴較之時代標誌與朝代名爲甚,如《無逸》曰“殷王中宗”者,彼也,曰“我周文王”者,此也,二者對稱,彼此之别明矣。 以是,《無逸》“我周文王”雖連書,然非是“我之周文王”之意。劉起釪先生《尚書校釋譯論》将《無逸》一句讀爲“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以句讀將“我周”與“文王”點斷,正依此例者。若以連讀解之,則“我周太王、王季”與“我周文王”以“我周”統諸“太王”、“王季”或“文王”,如“我大清世祖、聖祖皇帝”之謂。 今觀簡本,則曰“朕之皇祖周文王、烈祖武王”,又“惟周文王受之,惟武王大敗之”,明以“周文王”與“武王”對稱,其經後世改寫者明矣。而傳世本此處仍循舊例,則非承傳自簡本者亦明矣,故止可謂二本同出一共同祖本,而不得謂簡本爲傳世本之祖本者也。 二、“祭公”、“葉公”、“公”、“ 公”、“ (祭)公” 傳世本作“祭公”,《禮記正義·緇衣第三十三》引作“葉公”,《郭店楚墓竹簡·緇衣》第二十二簡引作“公”,《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衣》引作“()公”,《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一)·祭公之顧命(祭公)》作“(祭)公”。 李學勤先生《釋郭店簡祭公之顧命》言: 祭公,《禮記》作葉公,以致東漢鄭玄作注誤以爲“楚縣公葉公子高也”。葉公子高是春秋末人,時代相距太遠。或以爲祭與葉字形相似而訛,也是不對的。祭字古音爲精母月部。葉字從枼聲,而枼又從世聲,世字爲書母月部,從世聲的字多在心母月部,都與祭音近。因此,祭與葉仍是通假的關係。 又結合郭店楚簡“”字論“祭”字與“彗”字之關係,言:“我的意見是,該字上部從,應隸寫爲。”又引金文“”、“ ”、“ ”、“ ”等字,言: 这个字上部是彗,去掉又形,恰與郭店簡那个字上部相同。这个字的下部是涉,清代劉心源已經指明。按涉古音禪母葉部,在此作爲彗的聲符,同《説文》古文從習聲是一様道理。字是彗,係文獻祭公之祭的本字,當無疑義。過去稱溓姬簋的,證明彗即祭是姬姓,也可作爲旁證。 此説甚切。 按“葉”今音shè,非如“葉子”之“葉”音yè,《十三經注疏》唐陸德明音義云:“葉,舒涉反,注同。”可證至唐代“葉”字與“涉”字猶爲同韻。 又漢傳佛教典籍言漢明帝時佛教初傳中國,有二法師者,以白馬馱來佛經四十二章,明帝詔建白馬寺,此二法師,一作“迦葉摩騰與竺法蘭”,一作“攝摩騰與

文档评论(0)

sdfgr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