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雀东南飞》看东汉时期妇女的“守节”.docVIP

从《孔雀东南飞》看东汉时期妇女的“守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孔雀东南飞》看东汉时期妇女的“守节”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东汉妇女守节   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杰作。乐府诗歌的接受和传播带有鲜明的文事相依的传播特点。由诗中记录“本事”的小序可知,刘氏之死是为“守节”而死。东汉时期,贞节观已经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变成许多女性的道德律条。贞节观的形成与儒家倡导的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与女性在封建社会中地位的不断下降有关。但社会对妇女改嫁、再嫁还是有一定的宽容度,特别是上层社会。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杰作。它三百五十多句,一千七百多字,堪称“一首古代最长的叙事诗”{1}。诗歌研究者们,把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唐韦庄的《秦妇吟》合称为“乐府中之三杰”。《孔雀东南飞》诗中叙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汉末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美丽贤惠,勤劳能干,她和丈夫情投意合,相亲相爱,却不为焦母所容,被休归家。兰芝的哥哥逼其改嫁,兰芝“守节情不移”,投水而死,仲卿闻讯,自缢而死。关于本诗,各方面的研究论述很多,本文尝试着结合诗歌的描述就东汉时期妇女“守节”的问题展开探讨。   一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是班固对汉代乐府诗歌的经典评价。本义指乐府的作者有感于事,心生哀乐,因此作歌以抒情。这实际上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对乐府诗歌创作动机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使得在乐府诗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诗歌本身所包含的故事性以及促使作者进行创作的背景(即所缘之事),也成为接受者和后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乐府诗歌的接受和传播带有鲜明的文事相依的传播特点。”{2}《孔雀东南飞》原诗中有一段记录“本事”的小序,讲述了故事的原委和此诗的写作缘由,序文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从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即诗歌的主人公刘氏被休后,发誓不改嫁,但家里却逼迫其改嫁,她最终为了保持贞节,毅然以自杀的方式来抗争。所以刘氏之死是为“守节”而死,由此我们把刘氏看作一个“从一而终”的贞节烈妇的楷模也不为过。   东汉时期,贞节观已经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变成许多女性的道德律条。贞节,作为妇女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实际上是对妇女精神的一种束缚。何谓贞节?《易·师》:“象曰:贞,正也。”《说文》:“节,竹约也。”段玉裁引而申之为“节制”。贞节连文始于汉代,张衡《思玄赋》有云:“伊中情之信修兮,慕古人之贞节。”《史记·田单列传》载有“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之语。西汉大儒刘向首撰《列女传》,其为妇女悬拟的贞节标准是:“避嫌远别”,“终一不更,勤正洁行。”东汉大才女班昭的《女诫》,是第一部系统化的女教著作。她出身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她认为:“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违也。”因此,女子必须“守节整齐”。她明确提出:“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反映出浓厚的男尊女卑、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思想,对汉代妇女贞节观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白虎通义》特别强调“从一而终”的观念。其《嫁娶篇》论曰:“夫有恶行,妻不得去者,地无去天之义也。夫虽有恶,不得去也。故《礼·郊特牲》曰:‘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汉末思想家王符也大力倡导贞节。他在《潜夫论》中认为,衡量女子的道德标准,是看其是否“鲜洁”。所谓“鲜洁”,就是要“一许不改”。除班昭的《女诫》外,东汉另有荀爽《女诫》、蔡邕《女诫》《女训》等理论著作问世,这说明东汉时期,对妇女守节的倡导已形成很大的声势。   与贞节理论著作相并行,东汉时期出现许多妇女守节不嫁事例的记载。为了守节,这些女子坚决不改嫁,有的还和父母对簿公堂,甚至毁容、自杀。《后汉书·列女传》《华阳国志》记录了她们大量的事迹。如《后汉书·列女传》中所载的事例:坚决不改嫁,如许升妻吕荣。荣父因“升少为博徒,不理操行”,“欲改嫁之”,但是荣只是叹了一声“命之所遭,义无离贰”,却“终不肯归”。自残,如“沛刘长卿妻者,生一男五岁而长卿卒”。她出于“远防嫌疑”,“不肯归宁”,而“儿年十五,晚又夭段,妻虑不免,乃刑其耳以自誓”。自杀,如河南乐羊子之妻,“盗有犯其妻者,乃先劫其姑。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日:‘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华阳国志》载:“广汉李元女、杨文妻也。适文,有一男一女,而文没,以织履为业。父欲改嫁,乃自沈水中,宗族救得免。太守五方为之图象。”{3}   东汉时期,政府开始大力褒奖妇女守节。安帝元初六年(119年)下诏“赐人尤贫困、孤弱、单独谷,人三斛;贞妇有节义十斛,甄表门闾,旌显厥行”{4}。在受赐的几类人中,贞妇受赐数额最高,说明政府对贞妇褒奖的力度最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