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化时代的精神文化生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产业化时代的精神文化生产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工业文化层次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物质性消费与体验性消费价值增值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十六大文件的深入学习,透视了当代文化产业遭遇的各种现实尴尬,并对一系列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了学理性追问,包括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l9世纪的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相关论述,着重分析了当代文化生产的四个重要特征:即不间断的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商品化特征,以符号作手段以传媒为栽体进行市场流通的特征,个性化与标准化及原创性与复制性的综合过程特征,在多次体验消费中获得价值增值的特征。   2002年,有两份指涉“文化产业”的政府文件足以引起文艺理论界高度重视:一份是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文中6次出现“文化产业”概念(集中见“报告”第六部分之《五》)。从十四大报告措词“文化事业”到十六大报告措词“文化产业”,显示了国人观念上某种深刻的历史进步。另一份是《中国文化蓝皮书2001-2002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据2002年1月18日新华社电:“这是我国第一本文化蓝皮书,也是我国第一本代表国家水准的文化蓝皮书。”〔’〕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对我国文化产业予以“评估现状,分析问题,预测发展,提供建议”。如果我们将江泽民同志的有关论述与“文化蓝皮书”以及1999年前由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著、由李铁映同志题辞的《完善文化经济政策》一书[(zl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读,再参照90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与艺术生产的世界性潮流的译介、描述和阐发,便能较为清晰地看到中国学术界协同中国政府对“文化产业”问题,从调查研究到学理思考,从理论研讨到政府作为,从观念转变到体制转型的发展历程;也能触摸到文艺理论界学术同仁对文学艺术问题,从作家作品本体研究向社会文化整体研究发散,再向文化与经济交叉边缘研究发散这种“二度泛化”的探索路向。   江泽民同志的报告和“文化蓝皮书”的发表,标志着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当代文化,真正开始了以“产业”的形式进行“包装”,面向世界文化市场的开始,“文化蓝皮书”更是具体地为中外文化产业界提供了一部合乎国际惯例的,权威地了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工具书。这两份政府文件既标志着当代精神文化生产与社会物质生产,力求在新水准中达到动态平衡的发展归趋,也标志着中外文化交流已经提高到新的境界。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什么条件下,其文学艺术消费及至各种文化消费能整体启动?据笔者目前收集到经济学家提供的数据是GDP人均达到3000美元。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I}Maslow,1908一1970)的人类“需求层次”论,人在衣食住等生存条件满足后,就会通过文化方面的创造和消费,去满足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据广东省各大传媒披露的数字:1997年,广州地区GDP人均已经达300()美元,2000年更是跨过400(〕美元,2002年进一步突破500()美元大关。而排行榜上京沪二地又稍胜一筹。如果暂且搁置地域发展不平衡情况,在我国沿海发达城市的国民文化消费,理论上早就具备了整体启动的蓄势。但相对于文化的生产和消费,物质生产和消费出现严重过剩现象:我们在大街小巷每天看到的是食品百货、日用家电血本无归的“大甩卖”。传媒披露:从全国来看,中国的物质生产只有14%左右供求相当,其余约86%已达到饱和,就是说没有一种物质产品是供不应求的。出路只有两个:一是扩大出口,二是用文化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出口也有限的情况下,当务之急是后者,就如同刘索拉小说所说的“除此以外你别无选择”。更何况2003年最新披露的权威数据:“中国大陆文化消费的潜力约300()亿,到2005年将达到5500亿。;Isl被“知识富翁”的学人和页叱贾困的大众共同翘首以待的文化建设高潮终于姗姗来迟!用一句流行歌词来说就是“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此外,我们还看到许多令学术界尴尬的情况。例如,仍有一部分学人认为“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在逻辑上是否可能,文化是否能作为产业来抓,作为产业来发展,并‘走产业化的道路’,还是一个有待证实的问题”。闭甚至也还有人断言“价值规律不能支配精神生产”。⑧这里,没有指出精神生产在当代的产业化趋向,没有甄别“完全不能支配”和“不能完全支配”两个命题,也没有叩问在当代精神文化生产的什么链环上不可以支配,在什么链环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价值规律又可以而且必须支配。如果在政府业已进人政策实施和现实操作的当下,本该成为理论先导的学术界还有人在困惑中,或者依然停留在沙龙研究的层面上,未能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当下实践作有效的理论切人,那就真的如诗人歌德所说的:“理论永远是灰色的,只有实践如生命之树常绿。”   再次,必要并非必然。GDP人均达到文化艺术消费整体启动的必要前提条件,并不等于就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