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明节的文化实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清明节的文化实义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但其节期较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在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好时节”。在很多人看来,以为清明节就是扫墓、祭祖的日子。这是一种误解。其实,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顺应天地运化气令,应时农作,维护新生。   我国最早的太阳历以及《国礼·春官》明确记叙了“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时之叙”的天文历的最基本常数。   农耕社会以后,人们发现日、月、年构成了历法的三要素。2000多年前甚至更早,我们的祖先就已形成了24节气。24节气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编排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农事歌谣。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谣的第五位。也是农历历法中的第五个节气。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   由于24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我们的祖先们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就是说,春分后十五日的时候,北斗星指向乙方(卯方,即正东方)。东方是生气方,天地起运,万物始生。清明者,清风和煦,阳光明媚也。此时,天气转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作为以花信为标志的花信风,清明的花期为“一侯桐花,二侯麦花,三侯柳花”,也表明了清明节气的花期和时期。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亲近自然,爱护生命,珍惜人生美好生活。   每年的4月上旬前后,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此时,天气转暖,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也是人们蠢蠢欲动的时令,人们窝居了一个漫长的冬季,此时正是适于到户外进行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人们出外踏青,亲近自然,享受春阳的沐浴,感受人生美好的生活。所以古人早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开展一系列户外活动,如踏青、郊游、戴柳、插柳,射柳、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拔河、植树、放风筝等。   三、感恩“天、地、君、亲、师”,缅怀先祖故人,传承孝亲文化。   清明,作为天地运化的气节,又包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中“知恩图报”的人文精神。清明节,是一年中的良辰美景,也是一年的开始,象征着生机和希望。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唯我独尊的。我们每个人,都受惠于“天、地、君(国)、亲、师”的恩情和化育。所谓“天有覆盖之恩,地有承运之恩,君(国家)有水土之恩,父母有养育之恩,师长有教化之恩”,我们的身体受之于父母,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财富、我们的康泰、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子女、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美好的生活......无不蒙受着天地、国家、祖先、双亲和师长们的化育、遗德、福荫和代代血脉传承的恩情。因为有了“五恩”的恩爱延续,才拥有现在的一切。“知恩投报”是人格中最基本的组成因素。在这一年中最美丽的春季时令,对他们的感恩和缅怀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人性彰显。于是中国的孝亲精神就在清明节前后体现得格外突出。所谓“谁言春草心,报得三春晖”。清明时节,除了天、地、神祗、祖宗的祭祀外,人们还纷纷走到先人们长眠的坟前,除杂草,培新土,烧纸钱,设供品,行祭仪,尽缅怀、悼念、感恩之情......就这样,清明节自然地演绎成了我国人民传统的祭祀的节日,成了最重要的祭天、祭地、祭祖、扫墓和传承孝文化的时日。   清明节由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确切地说“寒食节”的日子是在冬至后的105天),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时,曾下诏钦定“寒食扫墓”为当时王公以下人员进行“五礼”中“吉礼”的必备内容之一。此后,国人就形成了在清明节前一天进行拜祖扫墓的活动习俗。“寒食”是清明时节的另一个习俗,即是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据悉,“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典故。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了晋国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文档评论(0)

过河的卒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