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9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 南仓中学高三语文组 考纲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即“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查”。对照2008年四省区(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新课标考纲及以往各地高考试题,现从三方面略谈2009年高考备考策略。 一. 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课程高考大纲要求,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2009新课程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着重加强了对汉语言文字规范掌握及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新考纲把以前考纲所规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修改为“语言文字运用”,要求由“能识记基本的语言知识,掌握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修改为“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古代诗文阅读部分除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增加考文学常识。今年的古文部分增加了古文断句。一些贴近社会生活的语料例如应聘村官,公民美德 等在高考卷中频繁出现,像近年来专利申请情况在全国1卷、陕西卷、江苏卷皆以辨析病句出现,有关奥运题目在全国2卷、湖北卷、江苏卷、广东卷的语言运用中给予考查。还有高考作文题目围绕常情常事.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高考力图把纯知识、记忆性内容的考查转为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考查。因此在备考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意身边发生的事情,或放开视野,关注形势发展;有意识地从生活中、媒体上、阅读材料中精心选择语用材料,进行语言表述训练,把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给古人写颁奖词. 二. 重视思维训练 减少选择题,增加主观题是语文高考的趋势。这种“减少总题量,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的做法,增加了考生思考的时间,提高了整张试卷的思考力度,增加了表述的难度,能更好测查考生思维的过程,能准确衡量考生思维水平的高低。 应对措施:在教学和备考中,不仅要重视理解能力的训练,解题思路的训练,更要训练思维,培养习惯,在思维方法、思维习惯、思维品质(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夯实基础,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表达习惯和书写习惯。例如文言文实词应考策略 文言文五种应考策略 其一,借字形推求词义。 全国Ⅱ卷11题对“箧”的考查:“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推演大概,箧当是与筐相类的竹器,而选项译为“小箱子 . 其二,借成语推求词义 借助常见成语(或词语)的语素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如上海卷19题中的“正”,便可借成语推求词义。“管仲正衿再拜曰”,联系成语“正襟危坐”,则可轻松理解“正衿” . 其三,借对举词句法推求词义 文言文中,词句结构整齐划一,相互对称呼应的情况甚是多见,所以可联系上下文看其意义相近或相反而推求词义。如浙江卷11题中的“知”,便可参考前文的对举词语“迁”。“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迁”后面接官职名“秘书省校书郎”,便知“迁”为“升迁”之意,同理,“知”后接“事”,便知大意应为“主持政事” 其四,借句子结构推求词义。 借助句子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词语的词性,进而推求该词词义。如北京卷7题中的“若”和“因”。“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若一人有疾”这一分句中,已经有了句子主干“一人有疾”,因此可以断定,“若”不可能充当实词,而“若入前为寿”句中的“若”却有充当主语的可能,由此可以大致区分开来。 其五,借逻辑推求词义。 依靠上下文语境脉络和逻辑,以已知信息猜测、推求未知信息,辽宁卷11题中的“投”为例来看:“轨遂投城遁走。 “遁走”为“逃跑”之意,按逻辑,“逃跑”当在“投奔”之前,倘若“投”真是“投奔”之意,那么,语序就该是“遁走投城”,显然不合原句。其实,“投”应该是“放弃”的意思。 三.考查探究能力总结归纳规律 2009年高考大纲比以前多了一个能力层级考查即F探究。新增的F探究落实了新课程的理念,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解读,答案灵活开放,贴近生活。 诗歌鉴赏中的比较性题型和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目应该是探究题型的重点,归纳规律,备战高考. 对比鉴赏型 提问方式: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 提问变体:说出相同点或不同点.有的指氛围,感情,有的指风格方法.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要从原诗中找理由. 答题步骤:先对诗词相关原句作一解释,找到题眼:再列出几条作答.关键是抓住其不同点,让原句中的诗语说话. 答题事例:2005年北京卷第12题第3问: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