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胡瑗的治国训民及其教育主张_教育理论论文.docVIP

浅析胡瑗的治国训民及其教育主张_教育理论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胡瑗的治国训民及其教育主张_教育理论论文.doc

浅析胡瑗的治国训民及其教育主张_教育理论论文 浅析胡瑗的治国训民及其教育主张_教育理论论文 论文摘要:胡瑗在继承孔孟政治理想的基础上,更重视“王道”社会实现手段的多样化,重视教育为现实社会服务。胡瑗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播圣人之道,所以他高度重视“圣化”的治国作用。因此,他主张一方面要知人善任,广纳天下贤才;另一方面要依靠教育,让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论文关键词:胡瑗;学校教育;圣人之道;治国贤才   胡瑗(993-1059),字翼之,泰州海陵人,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思想家,与孙复、石介合称为“宋初三先生”。胡瑗的教育目的就是实现“王道”社会的理想,并在继承孔孟政治理想的基础上,重视“王道”社会实现手段的多样化,重视教育为现实社会服务。   一、启发愚蒙,统一万民   胡瑗大兴教育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来启发愚蒙,统一民众的思想和意志。胡瑗认为,教育是行天下大道之举。他说:“天之所以生圣人者,必将有以益于天下,而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举天下之教化,行天下之大道也。”   在治理国家这一重大问题上,胡瑗一直强调刚严互济。他说:“利物足以和义者,言君子法天霜露之气而成就万物皆有其渐,故始以仁义礼乐教之、导之,然民有不令不肖者,虽善教之,而终不能迁,则必用刑罚以整齐之,使不至于乱,而皆得其利又以渐而成治,使天下之物各得其宜也。”显然,在行仁义礼乐之教与用刑罚以齐之的关系上,胡瑗更强调仁义礼乐之教。就兵伐来说,兵乃凶事也,非不得已绝不使用。他举例说:“秦之始皇,汉之孝武,隋之炀帝,皆贪一时之欲,恃一己之威,穷兵黩武,长征远伐,使天下之男死不得缘南亩,天下之女疲不得就蚕室,而劳于馈饷,流离四郊,以至老母吊其子,幼妇哭其夫,怨毒之气彻于骨髓,愁痛之声沦于肠胃,此皆为寇不利之明效也。”明所以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办好教育,并通过广泛的教育活动来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首先,学校要发挥启发愚蒙、去恶扬善的作用。胡瑗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强调改过迁善,所以他反复强调教育要引导人们“进善除恶”。胡瑗的这一思想是符合教育规律的。他说:“圣人之治天下,将禁民之邪,制民之欲,节民之情,止民之事,必于其利害未作,嗜欲未形,未为外物之所迁,而其心未动之前先正其心,而不陷于邪恶。”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依靠教育来提高人的素质。当有人已萌生邪念之时,如果教育能日以善德闻于不善之人,就会使之日迁于善,日除于恶。   其次,学校教育要发挥统一国家意志的作用。胡瑗认为,统治者要统一民众的思想,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就要通过教育来改善民风,让“万民之众”服从国家的统一要求。他说:“学校之兴莫过于三代,而三代之兴莫过于周。大司徒以六德、六行、六艺教万民而宾兴之纠。其有言异者诛,行异者禁,其所言者皆法言,所行者皆德行。四海之远,万民之众,若符节之合,影响之随,教化明于上,而风俗成于下也。而对三代之后的不正之风予以坚决批判:“三代而下,言治者称汉唐,然未知先王教化之意,而人自为学。汉之士则党同门,妒道真。唐之文则天宝之风尚党,大历之风尚浮,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则于教化固可知矣。”为此,他倡导用统一的思想如“六德”、“六行”、“六艺”等来教化民众,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的民众学会自我节制,处困而不动心、不思邪,“以仁义道德充积于中”。   再次,学校教育要发挥归顺民心的作用。他说:“以圣贤之道,设为仁义之教;礼乐之化,以渐以摩,使之入人之肌肤,藏民之骨髓,然后天下之人皆合心毕虑,感悦于上也。”…胡瑗极力主张大兴地方官学,提高民众的封建道德,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以实现太平盛世的目的。他认为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就是传播圣人之道。他说:“圣贤之人非苟柔邪佞媚,以取悦于天下之人,盖上之临下以仁义之化,行已之道,兴天下之利耳。”所以他主张用“仁”来教民,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仁义”的教育推广。他说:“蛊,坏也。盖言三虫食一皿,有败坏之象。又言谷之积久腐坏者败变而为飞虫,亦蛊败之象。夫物既蛊败,则必当修饰之。以人事言之,则是风俗薄恶、教化陵迟而不纲纪也。方此之时,圣贤之人必以仁义之道施为而拯治之也。”对刚刚遭遇动乱之苦的天下百姓,更应该施以教化。他说:“夫圣贤之所以往伐首恶者,将以正天下之民也,其恶既除,其民如苏,固不可加之暴猛峻之刑,以益苦之也,何则?夫民之被害既已久矣,染恶亦己深矣,故非亟而可拯也。必须化之以渐抚之,以慈与之解其倒悬,然后以渐而正之可也。”胡瑗认为,教民的最终目的是使民感悦,归心于君王。而要使天下人对自己信服,最根本的措施就是兴仁义之教化。显然,胡瑗己把仁义道德教育看成了救国的良方。   此外,学校教育要发挥促进统治者加强自我修养的作用。胡瑗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他特别强调“正己”,尤其要求统治者以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yj1992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