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中药研究的边缘学科领域—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_药学论文
现代中药研究的边缘学科领域—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_药学论文
作者:张俊清, 陈峰, 任守忠,符乃光,刘霞,刘明生
【关键词】 中药药代动力学; 现代中药; 边缘学科 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许多西医药无法医治的顽症可用中医药攻克。然而,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单方还是复方,由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复杂性,我们始终无法像西药那样阐明其在体内发挥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这严重制约了中药走向国际医药市场的步伐,并成为实现中药现代化的主要瓶颈。
中药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of TCM)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问题,它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药活性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边缘学科[1]。目前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比如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该研究项目作为重点资助专项。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阐明中药在体内发挥疗效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同时,为临床应用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制定合理剂量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为发现新药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1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我国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中药进行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该项研究始于对中药单方—大黄体内过程的探讨,其研究领域伴随着三个阶段的发展,并逐渐掀起热潮,第一阶段主要进行活性成分的体内过程,并未应用现代药代动力学理论,对实验数据作动力学分析;第二阶段中药的药代动力学得到迅速发展,药代动力学模型理论普遍应用;第三阶段许多新理论的出现活跃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1]。
据文献报道,我国学者首先以中药有效成分为指标成分对中药进行了血药浓度曲线的研究,描绘了不同剂型中药制剂的血药浓度曲线,计算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为临床应用中药制剂制定合理剂型和剂量奠定了科学基础。史向国等[2]绘制了以水飞蓟宾为指标成分的西里马林等3种制剂血药浓度曲线,该3种制剂药动学参数结果比较表明,受试制剂西里马林其生物利用度(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0→6)高于利加隆等其它两种参比制剂,该研究对三种剂型受试制剂从体内动态过程进行科学评价;同时,研究得出西里马林的其它达峰时间Tmax与达峰浓度Cmax;且为临床应用该三种中药制剂制定合理的剂量,并针对疾病缓急选择合理剂型提供科学依据。居文政等[3]对复方薤白滴丸和复方薤白胶囊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小檗碱为指标,采用HPLC法获得以上两种剂型其主要药动学参数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0→6)滴丸为428.0 μg·h-1·ml-1,而胶囊仅仅为398.5μg·h-1·ml-1;达峰时间(Tmax)滴丸为7.8h,而胶囊则是13.8 h;达峰浓度(Cmax)滴丸为154.3 μg·ml-1,而胶囊是89.8 μg·ml-1。对复方薤白滴丸和复方薤白胶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滴丸指标成分小檗碱的生物利用度优于胶囊,且在生物体内吸收入血后起效快,从而从药物发挥作用体内动态过程进行了对两种剂型的优劣合理评价,这对于合理选择剂型奠定了科学基础。徐凯建等[4]对双黄连注射剂与气雾剂人体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发现:两种药物剂型虽然不同,但给药后血药浓度曲线基本一致,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6),达峰时间(Tmax)及达峰浓度(Cmax)都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双黄连气雾剂是该治疗药物的新剂型,具有与原剂型注射剂疗效等同的作用,因此,可作为一新品种与原有注射剂同时使用,增加新的给药途径,方便患者使用。 以上研究均围绕着药物在体内吸收、生物利用度高低进行研究。
大量研究发现,药物口服后,在胃酸性环境、肠道菌群及肝代谢酶作用下,可能在生物体内发生生物转化,原有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因此,药物在体内真正起药效作用的不一定仅仅是组方中原有的化学成分,既可能是原化学成分也可以是该成分在体内发生生物转化后形成的代谢产物。因此,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又扩展了新的领域,从着重药物的吸收转向侧重于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物,力图在代谢物中寻找药物在生物体内发挥以疗效的有效成分-体内药效物质基础。国内外学者为此展开了探索性研究,如小谷功等研究了人参皂苷在胃、大肠中受胃肠环境影响的分解情况,发现人参皂苷在胃酸性环境与在大肠碱性环境中的代谢产物不同,证明了胃肠道酸碱环境对药物的溶出、分解及代谢有一定影响[5]。TsutomuI等[6]研究发现,甘草中化学成分甘草酸铵在小肠部位不易被吸收,大部分在小肠停留时被肠道菌群的水解酶水解成甘草次酸等脂溶性较大的代谢产物后才易被吸收,同样提示中药口服后有效成分的吸收、代谢与肠道菌群所产生的酶密切相关。车庆明等[7]在研究含黄芩苷中药复方制剂的药代动力学时,首先对该复方制剂中有效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牡丹江农垦地区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_医学论文.doc
- 牡丹皮产地加工方法的研究_药学论文.doc
- 牡丹皮高效液相色谱“药效指纹图谱”研究_药学论文.doc
- 牡蛎多糖抑制流感病毒增殖的实验研究_药学论文.doc
- 牡蛎糖胺聚糖对H2O2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_药学论文.doc
- 牡蛎酶解液的抗氧化活性研究_药学论文.doc
- 物数学及其形态数BMKI的原理、概念和方法学_医学论文.doc
- 物黄酮类化合物对心血管、消化系统及镇痛作用的研究进展_药学论文.doc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_医学论文.doc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型的分析_医学论文.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