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直升机变桨距结构.docVIP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直升机变桨距结构.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直升机变桨距结构.doc

一、选题: 直升机变桨距机构 二、应用背景 直升机是以航空发动机驱动旋翼旋转作为升力和推进力来源,能在大气中垂直起落及悬停并能进行前、后飞、定点回转等可控飞行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 直升机的突出特点是可以做低空(离地面数米)、低速(从悬停开始)和机头方向不变的机动飞行,特别是可在小面积场地垂直起降。由于这些特点使其具有广阔的用途及发展前景。在军用方面已广泛应用于对地攻击、机降登陆、武器运送、后勤支援、战场救护、侦察巡逻、指挥控制、通信联络、反潜扫雷、电子对抗等。在民用方面应用于短途运输、医疗救护、救灾救生、紧急营救、吊装设备、地质勘探、护林灭火、空中摄影等。海上油井与基地间的人员及物资运输是民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直升机的这些突出特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旋翼和尾桨桨距的变化。调节旋翼桨距的大小可改变升力,旋翼桨距增大,升力随之增大,反之减小;调节尾桨桨距的大小可使它产生的推力变大或变小,以此来控制直升机机头的转向。 五、运动分析 1.建立坐标系如下图所示 2.程序设计框图 φ>=80? 3.程序 % ============================初始化 clc clear all close all %============================杆组1计算 %变量赋值 format long pha1=[]; x_o=0; y_o=0; l_ob=300; w1=10; 运动方程 disp('杆1的位置、速度、加速度') for i=1:1:90 pha1(i)=(50+i/3)*pi/180; x_b(i)=x_o+l_ob*cos(pha1(i)); y_b(i)=y_o+l_ob*sin(pha1(i)); v_bx(i)=-w1*l_ob*sin(pha1(i)); v_by(i)=w1*l_ob*cos(pha1(i)); a_bx(i)=-w1^2*l_ob*cos(pha1(i)); a_by(i)=-w1^2*l_ob*sin(pha1(i)); %============================杆组2计算 %变量赋值 l_bc=1000; y_p=0; x_p=-200; pha3=90*pi/180; disp('杆组2的位置、速度、加速度') %位移方程 e=2*((x_p-x_b(i))*cos(pha3)+(y_p-y_b(i))*sin(pha3)); f=(x_p-x_b(i))^2+(y_p-y_b(i))^2-l_bc^2; s_r=abs(-e+(e^2-4*f)^0.5)/2; x_c(i)=x_p+s_r*cos(pha3); y_c(i)=y_p+s_r*sin(pha3); pha2=atan((y_c(i)-y_b(i))/(x_c(i)-x_b(i))); %速度方程 e1=-v_bx(i); f1=-v_by(i); w2=(-e1*sin(pha3)+f1*cos(pha3))/(l_bc*sin(pha2)*sin(pha3)+l_bc*cos(pha2)*cos(pha3)); v_cx(i)=v_bx(i)-l_bc*w2*sin(pha2); v_cy(i)=v_by(i)+l_bc*w2*cos(pha2); %加速度方程 e2=-a_bx(i)+l_bc*w2^2*cos(pha2); f2=-a_by(i)+l_bc*w2^2*sin(pha2); ksy2=(-e2*sin(pha3)+f2*cos(pha3))/(l_bc*(sin(pha2)*sin(pha3)+cos(pha2)*cos(pha3))); a_cx(i)=a_bx(i)-w2^2*l_bc*cos(pha2)-ksy2*l_bc*sin(pha2); a_cy(i)=a_by(i)-w2^2*l_bc*sin(pha2)+ksy2*l_bc*cos(pha2); %============================杆组3的计算 %变量赋值 x_d=-350; y_d(i)=y_c(i)+50; x_e=-200; y_e(i)=y_d(i)+175; l_ef=1500; x_g=-250; y_g=1500; l_gf=100; v_gx=0; v_gy=0; v_ex(i)=v_cx(i); v_ey(i)=v_cy(i); disp('杆组3的位移、速度、加速度 ') %位移方程 d=((x_g-x_e)^2+(y_g-y_e(i))^2)^0.5; det=atan((y_g-y_e(i))/(x_g-x_e)); gama=acos((d^2-l_gf^2+l_ef^2

文档评论(0)

wangshir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