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月考试卷(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初三语文月考试卷(二).doc

初三语文月考试卷(二)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 沉着冷静 相信自我 把握时间 慎思精答 祝你成功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25分) 一、积累与运用 1、按要求填空。(10分,以回答正确的5道题计分。) (1)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 ,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委婉表达诗人希望出仕,却无人引荐的诗句是: , 。 (5)《渔家傲》中表达诗人决心勇敢追求理想生活的诗句是: , 。 (6)苏轼与弟弟天各一方,中秋时节,难以团圆。于是他在《水调歌头》中,借一轮圆月表达了作为兄长的一份美好祝愿。这两句是: , 。 (7)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枫丹露白,冰封雪飘。这四季更替的美景,使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请你从熟悉的古诗词(曲)中,写出描写某一季节景物的连续的两句 , 。 2.名著阅读。(9分) (1)请用下列两部古典名著人物的姓名或官名补全下面的回目。(2分) ①?????? 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水浒传》) ②?????? 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三国演义》) (2)根据有关名著知识完成对联:(2分) 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下联:??? ???????,???? ????????。 (3)有人认为《格列佛游记》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全面模拟,你对这种观点有何看法?(5分) 答:??????????????????????????????? ???????????????????????????? ?????????????????????????????????????????????????????????????。 3.综合性学习(6分) 斑马线是马路上人行横道的标志。近年来,斑马线上交通事故屡发,教训惨痛。某省文明办和有关部门于近日发起“我家斑马线”活动,请你参加相关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探究下列材料,简要写出你的发现。 材料1:据报道,2006年1月至10月,某省有近20人在过斑马线时遭遇车祸死亡,100多人受伤。南方某小城2008年上半年有8位行人在斑马线上被车撞死。 材料2:《某日报》记者现场观察发现:约30 %人车辆距斑马线很近时才减速让行,约40 的车辆由于行人已先让开而快速通过斑马线,约30%的车辆强行从斑马线上的人缝中穿过。 材料3:来自广州的调查结果表明,约20%的行人认为,斑马线上就该车让行人,不管前方是红灯还是绿灯;约50 %的行人认为,走在斑马线上,就安全了,怎么走都可以。 探究发现:      活动二:下面有三条减少斑马线事故的建议,你最认同哪一条?请简述理由。 建议一:对违规者进行严厉处罚。 建议二: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养。 建议三:科学合理地设置斑马线。 观点理由: 活动三:请你仿照风景垃圾桶上的宣传语,以斑马线的口吻写一句温馨提示,提醒司机和行人在穿越斑马线时注意安全。 【示例】垃圾桶上的宣传语: ◆你给我的不是施舍,而是一份爱心! ◆环境卫生100分=99个垃圾桶+您准确无误的1投! 温馨提示: 第二部分 阅读能力(55分) 二、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4—8题。(19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

文档评论(0)

caijie19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