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读经”讨论的思想史研究——以1935年《教育杂志》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为例的论文.docVIP

“读经”讨论的思想史研究——以1935年《教育杂志》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为例的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读经”讨论的思想史研究——以1935年《教育杂志》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为例的论文 “读经”讨论的思想史研究——以1935年《教育杂志》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为例的论文 摘 要:“读经”问题的讨论往往不仅限于“读经”本身,它所涉及的问题其实更在于思想史。1935年《教育杂志》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也不例外。讨论者尽管观点不一,但绝大多数都能以“科学”的态度,对传统采取两分法,且反感“尊孔”以及附加于“读经”之上的诸种外在因素,这一点显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结果。而讨论最终得出的结论,更影响到了今日的教育。   关键词:读经;讨论;思想史;教育杂志--------------------------------------------------------------------------------   民国以降,具有一定规模且影响较大的“尊孔读经”运动,只有两次。一次是一九一五年,康有为、陈焕章等的定孔教为“国教”运动。在康的鼓动下,陈焕章成立孔教会,办刊物,康有为自己也主编《不忍》杂志,并把定孔教为“国教” 的动议推上了国会,后终因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而遭时人唾弃。另一次就是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五年,其中又以《教育杂志》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最为热烈。“读经”问题看起来关乎教育,实际所涉及的却是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问题。   一   商务印书馆的《教育杂志》创办于民国纪元前三年(1909年)一月,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曾经因故停刊,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九月复刊后,时任主编的著名历史学者何炳松向全国教育界以及关注教育的专家学者发信一百余封,征询有关“读经”的意见,并把收回的七十余篇文章(意见)编成专辑,于一九三五年五月十日作为《教育杂志》第二十五卷第五期出版发行,这便是“‘全国专家对于读经问题的意见’专辑”的由来。   何炳松征询意见时,正值一九三四年开始的关于“读经”问题的讨论断断续续一年以后,虽然何炳松在“编者的话”里语气极为谦和,说《教育杂志》“既忝为全国教育专家的喉舌,对于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似乎不能不采用集思广益的方法,请求全国专家对于这个问题,分别发表一点高见,使得本杂志的数万读者能够得着一种很可贵的参考,来帮助他们去理解这个问题。”(作者按:以下引文未注出处者,均出自《教育杂志》第二十五卷第五期)但其实,在内心里,未必没有为二十多年来,悬而未决的“读经”问题作结的愿望。   事实上,自中小学废经以来,老派文人恢复“读经”的欲求就没有停止过,但真正付诸于实施的,还是湘、粤两省的军阀。军阀的“提倡”也有军阀的特点,那就是雷厉风行且决不容许有任何异议。一九三五年初,胡适去香港大学领取法学名誉博士学位,对香江“读经”盛行颇有异议,言论发表后,随即传入“尊孔读经”的基地之一广州,待胡适取道广州时,引起后来参与《教育杂志》“读经”讨论的中山大学教授古直等人的不满,古氏一不做二不休,竟然把状告到了提倡“尊孔读经”的广东军阀陈济棠以及“广东党、政、军、警、宪各首脑”那里,要求后者处胡适极刑,以起“杀一儆百”之功效。(具体可参见易竹贤:《胡适传(修订本)》,[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9-423页。)   既有提倡也就会有反对,意见不一致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于是,先有汪懋祖的倡导中小学恢复文言,后有吴研因的针锋相对,随后一批关注者们便在报刊杂志上你来我往地争论。“文言与白话”的论争,实质上也就是读与不读“经”的争论。但应该说,《教育杂志》这次的征文,虽可以看作是这类论争的继续,就议论的实际情况看,还是属于“讨论”的范畴,彼此的火药味儿并不重,所以何炳松颇为感慨,“我们常常觉得从前南宋诸贤那副‘逼人太甚’的面孔,在现在似乎已不需要的了。”(见《编者的话》)   然而,要说《教育杂志》的此番讨论完全超越时代那也是不可能的。一九三四年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开始倡导所谓“礼义廉耻”等传统道德,同年国民党政府发布恢复“祭孔”的命令,这些很容易被看作是讨论“读经”问题的政治背景。因而进一步地推理,便是本次《教育杂志》组织的讨论,不是有所授意,至少也有顺风顺水之意。事实上,这种可能的推论,《教育杂志》及其主编何炳松也是意识到了的,何炳松就一再强调“无意提倡”“读经”,只是想讨论并征求诸贤的意见,所以本次征到的文章,一律冠以“意见”二字。不过,《教育杂志》这种民间立场,在那样的风气下也还是小心翼翼的,所刊的几十篇文章中,明确地对国民党政府有意“尊孔读经”不满的话语,只有时任教于江苏教育学院的朱秉国。而朱氏也只是认为,一九三四年的国民党政府的祭孔命令是“国家暗示‘经书不可不读’的表现”。何炳松在为所刊意见分类时,也相当的“艺术”。那些明明反对“读经”者,因说了些稍加迂回的话,便被归入“相对的赞成者,同时亦可称为

文档评论(0)

wyj1992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