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学语文教育学教案
漳州师院中文系
(使用王文彦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教学目的:
⒈明确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地位和作用,廓清有关模糊认识;
⒉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对象、任务、结构和方法
教学重难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4学时
讲授内容:
第一节 课程(论)和教学(论)
一、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教学: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二、当代三大课程流派的课程目标
?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 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追求人的和谐 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
?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
三、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
四、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
五、“教学”的词义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
? 教学即学习 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 教学即教授 1912年 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
? 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六、当代四大教学理论体系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
认知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的教学理论体系。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教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语文教学现象
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面:
一是环境性的,如教室及其结构、教学设备及其结构、校园各部分及其结构、校风班风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堂教学及其结构、实践活动及其结构、校内外见习和实习及其结构、个别教学及其结构等;三是关系性的,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与文化结构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之间的关系等。
三、语文课程现象
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面:
一是物质性的,如语文教学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材料、语文补充资料、视听语文教学材料、电子语文教学材料等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规划、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评价、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研制活动;三是关系性的,如语文内容选择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内容组织与文化结构以及学生发展的关系、语文课程研制与语文课程产品之间的关系,等等。
四、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管理实践的主要表现
一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行政组织领导;
二是对语文课程与教学材料的行政管理。
五、语文课程研制实践的集中表现
语文课程研制实践的集中表现为编制、使用和修订语文课程与教学材料的过程。
思考与练习:
1、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语文课是怎样的?
2、谈谈你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理解。
第二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教学目的:从纵向与横向、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初步认识语文教育
教学重难点:从动态与静态方面认识语文教育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6课时
讲授内容:
第一节 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
一、什么是“三、百、千、千”?什么是“五经”、“四书”?
“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四部著作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
二、什么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