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PGA最新发展趋势观察.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FPGA最新发展趋势观察面对掩膜制造成本呈倍数攀升,过去许多中、小用量的芯片无法用先进的工艺来生产,对此不是持续使用旧工艺来生产,就是必须改用FPGA芯片来生产……   就在半导体大厂持续高呼摩尔定律(Moore’s Law)依然有效、适用时,其实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事实!理论上每18至24个月能在相同的单位面积内多挤入一倍的晶体管数,这意味着电路成本每18至24个月就可以减半,但这只是指裸晶(Die)的成本,并不表示整个芯片的成本都减半,然而也要最终成品的良率必须维持才能算数。 ?   不能随摩尔定律而缩减的成本,包括晶圆制造更前端的掩膜(Mask)成本,以及晶圆制造更后端的封装(也称为:构装、包装)成本。 ?   用低廉劳力来降低封装成本 ?   先说明封装成本,每生产一颗芯片都需要一个芯片封装,理论上摩尔定律让芯片面积缩小,连带的封装上的面积用料也可以减少,所以封装成本也可以减少,但实际上不然,事实是:芯片一方面缩小面积,另一方面也让电路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接脚数目增加,同时电路更缩密后其用电量相同,发热量也相同,但却只能用更小的面积来散热。 ?   因此,封装无法随裸晶面积一同缩小,反而裸晶缩小后产生更 多难题需面对!包括置入更多数目的接脚、更佳的散热性等,所以封装需要投入更多研发资源,另外封装用料成本也必然因此增加,从过去简单的树脂材质,到之后的陶瓷材质,以及更之后的BGA封装、覆晶封装、IC载板等,封装的技术与成本都在逐步提高。 ?   不过,欧美半导体大厂既然在晶圆制造上因摩尔定律而获得了成本精省,也必须正视封装成本居高不下的新问题,为了保有产品价格优势,欧美业者积极将封测厂移至海外,特别是移至劳力成本低廉的地方,过去是移至南韩、台湾、泰国、马来西亚,但近年来则再度迁移,迁至中国内地、越南、东欧,透过低廉劳力让芯片封装成本降低。 ?   掩膜成本成指数性上升 ?   封装成本可以倚赖低价劳动力来降低,那么更前端的掩膜方面呢?很不幸的,掩膜无法如封装一样用低价劳力来压低成本,相反的,随着晶体管的更缩密化,工艺的更先进化,掩膜的开设成本却只会呈现指数性攀升,130nm(纳米,中国内地方面称为:纳米)工艺缩密成90nm后,晶圆上的电路成本可以缩减一半,但掩膜成本却是要增加数倍。 ?   所幸掩膜的开设次数并不多,掩膜建立一次后,可随着日后芯片的大量量产而分摊最初建置掩膜的成本,当产量高到一定的规模数量后,掩膜成本就能均摊到机近于零,所以即便掩膜因工艺提升而增加成本,也不用过于在意。 ?   但是,运用量产来均摊掩膜成本的作法已经愈来愈不可行,掩膜成本一次又一次地倍增,光是一组130nm的掩膜就已经破百万美元,但芯片的需求量、产量却无法呈现倍增需求,以致近年来开设新掩膜的件数愈来愈少,从上万件退到数千件。 ?   或许如上的描述尚不足以让人感受到严酷性,但从台湾集成电路制造公司(TSMC)蔡力行在公众场合曾说过的一段话就更能深刻体会:一家无晶圆厂业者(Fabless)新设计的芯片,在第一次试制品(Prototype)完成后,若其特性表现不佳后将必须修改设计,修改后进行第二次的试制,如果第二次试制的表现结果依然不理想,其实就不用进行第三次试制了,因为该业者的竞争对手已经避开其失败经验,一次就推出成功的芯片,即便业者愿意进行第三次尝试,前两次的试制成本已经过高,这些成本都必须转嫁到第三次的芯片上,未来就算能量产,其芯片价格也难与其它业者竞争,与其如此不如不做。 ?   很明显的,前两次试制都失败的话,掩膜成本就足以让无晶圆厂芯片业者吃不消,最后必然要退出该芯片产品市场,此后除了加码原有的其它产品芯片外,就只能重新尝试、摸索其它类型的芯片市场。由此可见,掩膜成本已成为极可怕的压力,完全无法用封测厂外移的低价劳力方式抒解。 ?   掩膜难以因应Time-To-Market ?   掩膜不仅成本节节攀升,更麻烦的是掩膜的开设时间无法缩短,每次都需要数十天的时间,然而芯片市场已从过去的信息、通讯市场转移至消费性电子市场,过去资通讯芯片的特点是少样多量,相同一致的芯片需求量极高,开设一次掩膜后可使用很久,并量产出极多芯片,相对的消费性电子的特性是少量多样(变化多)、变化快速,掩膜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必须因应市场的改变而修改电路,使整组掩膜中有数张掩膜无法适用,必须重新开设。 ?   所以,即便掩膜成本没有节节攀升,其变更速度也一样不适合今日的芯片市场,因此许多无晶圆厂业者已逐渐舍弃使用ASIC(用掩膜方式投产的芯片),而用FPGA来推出其设计的芯片。 ?   FPGA从麻雀到凤凰 ?   FPGA并非是近年来才有的,FPGA一词于1984年就已经出现,至今已经超过20年以上的时间,不过过去十多年时

文档评论(0)

hong3336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