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阅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试题中,第二大题往往是科技文阅读,意在考察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能力”,分值为九分,占高考语文总分的近十五分之一。在复习训练过程中,由于这类文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类)属于前沿科学,充斥着浓厚的职业术语,学生读起来枯燥乏味,单调平淡,毫无兴趣可言,老师不愿讲,学生不愿学,往往是失分所在,但只要认真分析总结,抓住规律,就完全可以将这九分尽收囊中。   一、快速浏览所给材料,迅速了解并获取有效信息。高考语文试题量大、时间紧,不容我们只字逐句去读,要学会速读。   二、牢记一句话:“提出问题的地方就是答案所在区域”。速读所给材料后,仔细阅读题干,弄清题意。首先找出题干中提到的问题在原材料的哪一段,就在本段或上下段中找。细读该范围中的段落,就能找到与题干相关的信息,准确筛选出答案。   三、最快捷准确的办法:排除法   一般来说,科技类说明文后的题不外乎二类,一类是“对相关的内容的说明(表述、推断)正确(符合文意、属于)的一项是”,一类是“对相关内容的说明(表述、推断)不正确(不符合题意、不属于)的一项,不管哪一类,只要遵循提出问题的地方,就是答案所在的区域”这一规律,就能找到说明(表述、推断)正确(符合题意、属于)的一项,或找到说明(表述、推断)不正确(不符合文意、不属于)的一项从而排除其他三项。   如2006年全国卷Ⅱ第二大题⑤小题,A、B、C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只有D项不符合文意,可排除。   2006全国卷Ⅰ第二大题,只有B项与原文“潜至2000米深处后```````停止下潜。浮标开始在海流中收集信息”相吻合,排除其他三项。   四、抓关键词、找对应点,在比较中筛选答案。   把题干中提出的问题在原文中找到后,要善于抓关键词,找对应点,在比较中排除干扰。   一般来说,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张冠李戴、偷换概念   2、无中生有、凭空捏造   3、主观武断、随意猜测   4、夸大(缩小)其辞、言过其实   5、因果倒置(包括主次倒置、肯否倒置、源流倒置、古今倒置)   如2006年北京卷⒁题A项中“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在原文中无依据,属于无中生有,B项属于偷换概念,D项缩小其辞,只有C项与原文一致。   出现的词语有:“许多”变为“各种”   “或许”变为“必定”   “可能”变为“一定”   “和”变为“或”   “像”变为“一样”等等   出现的现象有:“已然”变“未然”   “假设”变“存在”   “或然”变“必然”   “复杂”变“单一”   “普遍”变“特殊”等等   如2006年全国卷Ⅰ第二大题⑥小题B项中的关键词句是“海洋被动而大气层主动”,而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在海洋-----大气层系,海洋是惯性媒质,变化缓慢,大气层则变化多端,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事保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其者重要作用。”与题干“主动”、“被动”相对应的句子为“其全球的稳定性依靠海洋保持”、“在全球气候的形成上,世界洋水域起着重要作用”。抓住这些词句,谁主动,谁被动,不言而喻。   “提出问题的地方,就是答案所在的区域”。“抓关键词,找对应点”不仅是科技文阅读得分的法宝。在文言文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中同样可以赢得高分。   如2006年全国卷Ⅰ第三大题⑩小题中,B项题干为“何远…….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县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而原文(提出问题的地方)是这样描述的:“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题干明显与原文不符,可排除B项。   2007年全省第一次诊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⑩题B项题干为“其(范哗)父在作广州刺史时贪赃枉法”,而与题干相对应的是: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脏货下廷尉”是非常明显的张冠李戴。   再如2006年全国卷Ⅱ文学作品阅读⒁小题“绵之土有哪些特点?”提出这个话题的区域在第五段,细读第五段以后的段落,就可以找到关键词------“极细柔”、“温柔”、“暖”、“金黄色”、“净土”,这不正是绵绵土的特征吗?   还有⒂题: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题干划定了范围“全文”,为何有近乎重逢的狂喜?看全文找到关键句子:“我是诞生在沙土上的”,“我现在终于找到了绵绵土的发祥地”。答案就在原文中,就看我们找到找不到。   同样的例子在历年各省市的考题中都可以找到,不再一一举例。   如此说来,我们能挣带的分数不止9分,而是9+3+4+6=22分,超过了语文总分的十分之一。   “提出问题的地方,就是答案所在的区域”。抓规律,得高分,何乐而不为。 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汇总 (一)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1、修辞手法 (1)、确认所用的修

文档评论(0)

bf323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