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的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师:看来,下次…… 生2:第三次该是白球了! (第三次生2摸出个黄球。) 师:这个规律还成立么? 学生们直摇头。 师: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生:盒子里又有黄球又有白球,摸出一个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话题4:数据的随机性及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三类:“推断”类 师:我给大家准备了两种骰子,一种是均匀的,另一种是不均匀的,但不知道哪种是均匀的,哪种是不均匀的。1、2、3组是一种骰子,4、5、6组是一种骰子。每个小组至少抛15次,记录下分别是几点,然后我们统计“1”点和“6”点的次数。(1、2、3组“1”点28次,“6”点33次;4、5、6组“1”点40次,“6”点27次) 话题4:数据的随机性及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生:1、2、3组的骰子是均匀的,4、5、6组的骰子是不均匀的。 师:他的结论你们同意吗?28和33也不一样啊? 生:差距比较小。 师:4、5、6组呢? 差距大。 师:我们就做出推断,4、5、6组的骰子可能是不均匀的。想知道谜底吗? 话题4:数据的随机性及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第四类:“运用频率估计概率”类 第五类:“体会频率与概率的关系”类 话题4:数据的随机性及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在本次《课标》的修改中,学生在第一学段将不再学习概率,主要考虑在基础教育阶段统计的重要性是大于概率的,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这部分内容的核心。即使对于随机的学习,如前所述,《标准》中也提出运用数据分析来体会随机性。 第二学段《标准》安排了概率的学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称为“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话题4:数据的随机性及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具体情境中,感受简单随机现象的事例,能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通过实验、游戏等活动,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并能进行交流。 话题4:数据的随机性及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在概率的学习中,帮助学生不断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是首要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随机现象都基于简单随机事件: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是有限的、每个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相同的。 案例:《可能性》教学片断一(大裕一小任全霞1分20秒,教师拿起盒子,说话——5分26秒,教师在黑板上写完“不一定”)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确定性事件与随机事件,并对于可能性大小有初步感受。 话题4:数据的随机性及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案例:《可能性》教学片断二(任全霞12分58秒——18分03秒) 案例分析:摸球实验前,学生只知道袋中有黄色、粉色两种球,并不知道每种球的数量。全班实验结果统计上来后,利用数据呈现出来的规律,老师让学生推断黄球、粉球数量的情况,体会摸到黄球、粉球可能性的大小,感受到了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话题4:数据的随机性及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作业: 1 .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为什么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了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概念? 2.列举一个教学案例,体现让学生感受“数据分析观念”。 统计与概率课标解读及教学思考 我国著名概率统计学家陈希孺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习惯于从统计规律看问题的人,在思想上不拘执一端,他既认识到一种事物从总的方面看有一定的规律,也承认例外。” 统计与概率课标解读及教学思考 在终级的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 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 在理性的世界里,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 统计与概率课标解读及教学思考 第二个信息,儿童乘车免票线问题。这个环节不但能够使学生再次体会平均数的价值,而且还渗透了抽样的想法。 第三个信息,走哪条路。学生根据平均需要通过的车辆,帮助老师选择路线并且进行分析,使学生可以体会到,一方面,平均数可以用来做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它反映的只是一般情况,并不排除某种特殊情况。从而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又体会了数据的随机性。 平均数案例 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的关系 我们现在处理的数据,大部分是对称的数据,数据符合或者近似符合正态分布。这时候,均值(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是一样的。 小学阶段不要求中位数、众数 只有在数据分布偏态(不对称)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均值、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所以说,如果是正态的话,用哪个统计量都行。如果偏态的情况特别严重的话,可以用中位数。 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统计量。 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的关系 2.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方法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尽可能多地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数据,并且能够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名词、计算方法等的掌握

文档评论(0)

aiwen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