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任务二 饲料原料加工调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作任务二 饲料原料加工调制 教学情境3 籽实类饲料加工   一、磨碎或粉碎   整粒饲喂籽实饲料会降低消化率。粉碎加工是常用的一种方法。粉碎能提高家畜的消化率和利用率。但粉碎粗细因畜种不同而异,猪和老龄畜为1毫米、牛羊为1~2毫米、马为2~4毫米,禽类粉碎即可。粉碎后的籽实饲料因与外界接触面加大更易吸潮,因此更要加强管理。      二、压扁   在籽实饲料中加16%的水,通过热蒸汽加温至120℃左右,然后压成片状,冷却后再配合各种添加剂即成压扁饲料。该方法处理后的籽实饲料提高了消化率和能量利用率,同时营养齐全,适口性好,单独饲喂家畜也行。 三、加热处理   加热处理能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能量利用率,但提高多少与加热方式、温度、时间、饲料特性有关。下面介绍几种加热加工方法。   1、蒸煮:豆类饲料含有能抑制胰蛋白酶的物质,影响对蛋白质的消化。另外,豆类饲料还含有豆腥味,影响适口性。加热处理能改善黄豆的特性和适口性,但加热时间不宜过长。130℃的温度不能超过20分钟。 2、微波热处理:该法是用波长4~6微米的红外线辐射(干热处理),使饲料的消化能值、家畜生长速度和饲料转化率都显著提高。  四、生物学调制法   1、糖化:糖化是利用谷物籽实和麦芽中淀粉酶的作用,把饲料中的淀粉转化为麦芽糖,从而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在磨碎的籽实饲料中加入2.5倍水,搅拌均匀后置于55℃~60℃的温度下,4小时后饲料中的含糖量增加到8%~12%。如果加入2%的麦芽,糖化作用更快。    2、发芽:籽实的发芽是由于酶的作用,将籽实中的淀粉转变为糖,并产生胡萝卜素和其它维生素的过程。籽实发芽的目的在于补充饲料中维生素的不足。籽实开始萌发时,首先由于呼吸作用的加强而消耗糖类物质,同时胚内贮存的蛋白质转变为氨基酸。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有益的酶以及维生素含量大量增加,如胡萝卜素、维生累E、维生素C和维生素B2。    调制方法是将准备发芽的大麦用15℃~16℃清水浸泡1天,然后把水倒掉,将籽实放在盆或其它容器内,上面盖一湿布,保持15℃温度。3天后出根须,用清水冲洗,移入发芽盘中,保持15℃~20℃室温。经6~8天芽的长度达6~8厘米即可切碎饲喂畜禽。发芽饲料的喂量:仔猪20~25克、妊娠母猪250克、妊娠母牛1000克、妊娠母马700~1000克、种公牛1000克、雏鸡3~4克。 3、发酵:籽实饲料的发酵是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增加饲料中的维生素B类和各种酶、醇等芳香刺激性物质,从而提高饲料适口性和营养价值,刺激家畜生产性能和繁殖能力的提高。籽实饲料的发酵微生物一般用酵母菌,因此原料要求为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籽实,豆类不宜发酵。   发酵方法是:每100公斤粉碎的籽实加酵母0.5~1.0公斤。先用温水将酵母稀释,在150~200公斤(30℃~40℃)的温水中边搅拌边倒入100公斤的饲料搅拌均匀,以后每30分钟搅拌一次,经6~9小时发酵完成。发酵箱内的饲料厚度以30厘米为宜,温度为20℃~27℃,并要求有良好的通气条件。 教学情境4 饲料原料脱毒 又称配糖体,它是糖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其中非糖部分称为甙元或配基,其连接的键称为甙键。饲料中可能出现有毒有害物质的甙类有氰甙、硫葡萄糖甙和皂甙。 1.氰甙 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是指一类α-羟腈的甙。在植物界约有 2000 多种生氰植物。生氰植物是指能在体内合成生氰化合物,经水解后释放氢氰酸的植物。 氰甙的毒性 氰甙本身不表现毒性,但含有氰甙的植物被动物采食、咀嚼后,植物组织的结构遭到破坏,在有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氰甙经过与共存酶的作用,水解产生氢氰酸(HCN)而引起动物中毒。单胃动物由于胃液呈强酸性,影响与甙共存酶的活性,所以氰甙的水解过程多在小肠进行,中毒症状出现较晚。反刍动物由于瘤胃微生物的活动,可在瘤胃中将氰甙水解产生氢氰酸,中毒症状出现较早。氢氰酸急性中毒发病较快,反刍动物在采食 15~30 min后即可发病,单胃动物多在采食后几小时呈现症状。主要症状为呼吸快速且困难,呼出苦杏仁味气体,随后全身衰弱无力,行走站立不稳或卧地不起,心率失常。中毒严重者最后全身阵发性痉挛,瞳孔散大,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脱毒与利用 氰甙可溶于水,经酶或稀酸可水解为氢氰酸。氢氰酸的沸点低(26℃),加热易挥发。故一般采用水浸泡、加热蒸煮等办法即可脱毒。磨碎和发酵对去除氢氰酸也有作用。 应用含氰甙的饲料时,应限量饲喂,如木薯块根在配合饲料中的用量一般以 10% 为宜。也可通过培育低毒品种控制饲料中氰甙的含量。 2.硫葡萄糖甙 (1)种类与含量 硫葡萄糖甙(glucosin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